||
象牙塔
象牙之塔(象牙塔)Ivory tower,法语 la tour d'ivoire之译。
“象牙塔”一词最早见于《圣经》中的《旧约·雅歌》,(the Old Testament, song of songs)第7章第4节,睿智富有的以色列王所罗门(Solomon)曾作诗歌1005首,其中《雅歌》都是爱情之歌。在第五首歌中,新郎是这样赞美新娘的,"… Your neck is like an ivory tower. Your eyes are pools in Heshbon,by the gate of Bath -rabbim…."(……你的颈项如象牙塔;你的眼目像希实本巴特那拉并门旁的水池;……)。
“象牙塔”只是用来形容女子洁白丰润之颈项,与中国《诗经·卫风·硕人》中“领如蝤蛴”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象牙塔一词后来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蝤蛴”一词却淹没在古典文献之中。
19世纪法国诗人、文艺批评家圣佩韦·查理·奥古斯丁在书函《致维尔曼》中,批评同时代的法国消极浪漫主义诗人、作家维尼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象牙之塔,从此象牙塔用来借指那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一种与世隔绝、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
早期的西方大学曾经具有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在反对教会势力与王权势力的过程中维护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历史传统,若将这一时期的大学称为象牙塔,这应该是一个褒义的比喻,是一个美好的称誉。但是,随着社会与大学的发展,人们又期望大学走出象牙塔,原为褒义的比喻不免会走向其反面了。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德里克·博克曾出版过专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专门探讨二战以后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在我国,周树人有可能受到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影响,最早比喻那些为艺术而艺术的学者居住在象牙塔之中。
后来,象牙塔作为外来词,就广泛地用来借指有疏离社会倾向的大学机构,褒贬相杂,难以区分。
文献来源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573129.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