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changZhang

博文

[转载]北极埋藏的时间胶囊

已有 1444 次阅读 2019-1-16 19: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时间胶囊中的信息总结了2017年的科研现状。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AyMDY0MQ==&mid=2652549076&idx=1&sn=20b0f74b4d3081ea68bbbb4be76c67f1&chksm=80cd015ab7ba884c53dc5860afe7325f802de020c01bbee3aa2ed9ff5209cdf6afb0d367c2ff&scene=21#wechat_redirect


2017年9月17日,科研人员将代表了当前科技现状的人工制品装进一根不锈钢管,埋在了北极地区的一座岛上。它可以在地下保存逾50万年,直到因为地质隆起、海平面上升和海蚀作用而重见天日

埋在斯瓦尔巴的科学时间胶囊。

Marek Lewandowski

现在,这个60厘米长的时间胶囊躺在斯瓦尔巴群岛波兰极地站附近的一个废井里,距地面5米深处。打开它可以发现里面有一个个小小的样本容器,其中包含一块有45亿年历史的陨石碎片,冰岛火山喷发产生的玄武质熔岩,以及藏有金伯利岩和金刚石粒子的纳米比亚沙子,它们将告诉未来的发现者我们目前对地球地质的理解。


为了展示生物学研究成果,时间胶囊里面还装了来自人类、鼠、三文鱼和土豆的DNA干样本、一只包裹在树脂中的蜜蜂种子和约300只缓步动物水熊”(可在极端辐射、干旱和高温下生存)


为了告诉未来历史学家当今科技的发展状况,科学家还在时间胶囊内放了硅基电子设备,包括加速计、辐射探测器和手机。他们还放了信用卡手表和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为延长保存时间而蚀刻在瓷片上),并且在一些容器盖子内侧留下了自己的指纹

极地纪念日

时间胶囊是为了庆祝波兰北极考察站成立60周年而设计的,该考察站缘起于国际地球物理年1957-58项目(包括一系列全球性地球物理活动)。  


波兰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永冻土专家Marek Lewandowski说:“我希望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一个纪念。”他在5月想到了这个主意,于是向波兰和国外研究机构的几十名专家征求关于时光胶囊的意见,并在9月28日在《冈瓦纳研究》Gondwana Research上发表一篇论文进行了介绍。最终放入时间胶囊的物品正是由Lewandowski选择的。

时间胶囊中的种子包括:燕麦、南瓜籽、玉米、黄豆、豌豆和葵花子。

Adam Nawrot


其它物品包括:来自女人、男人、鼠、三文鱼和土豆的DNA。

Ewa Gojska-Sledzewska Teresa Zgoda /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


医用注射器、烧烤用炭、汽车模型等代表日常生活的物品。

Marek Lewandowski


印在瓷片上的月亮和地球。

Marek Lewandowski


中生代菊石——所含众多化石和岩石之一。

Marek Lewandowski


硅基电子产品。

Dariusz Szmigiel

Lewandowski说:“这个时间胶囊在戏谑中也不乏一丝严肃,我认为这么做可以很好地展现我们今天对自己所处星球的自然历史和生命演化的认识。”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地质学家Jan Zalasiewicz表示,尽管有些奇怪,但是这些物品选得很好。他说:“他们为未来留下一条意义深远又独具创意的信息。但是胶囊里的这几样东西只是沧海一粟,远远不能代表人类将留下的‘技术化石’。”


Zalasiewicz还认为胶囊可能会比预计的更早重现,因为埋藏地仅仅高于海平面几米,海平面变化所造成的海洋侵蚀难以预料。


这并非人类首次设计时间胶囊,向遥远的文明传达信息。1977年随着两艘“旅行者”飞船升空的旅行者金唱片(附带胶片和唱机针)包含115张图片、歌曲、自然音轨和口头问候,希望获得唱片的地外生物能读懂这些信息。


但是,Lewandowski认为外星人收到并理解“旅行者”携带的20世纪人类文化剪影(由NASA委员会选定)的几率非常小。


“我们自己的时光胶囊肯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发现,而且发现者将能够解读上面的信息,”他说,“如果他们仔细查看胶囊内部——就像我们研究胡夫金字塔以及里面的墓室和人工制品一样——他们就会理解我们是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9-1157459.html

上一篇:[转载]北磁极又跑路
下一篇:[转载]新型机器人通过视觉和听觉感知浮游生物
收藏 IP: 124.239.25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