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凭鱼跃 沈海军的航空与纳米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沈海军 同济大学 教授Email:SHJ@tongji.edu.cn /SHJ@nuaa.edu.cn 版权所有

博文

航空史话:民国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一) 精选

已有 22164 次阅读 2021-6-8 09:2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作者  沈海军

        牢记历史,继往开来。从今天起,本博客将分5期,相继推出“航空史话:民国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系列文章。其目的是向读者展现中国航空工业起步阶段,特别是抗战前后那段时期,不堪回首的蹉跎岁月。

       本系列文章为《百科知识》杂志特约撰稿,特此鸣谢。


第一飞机制造厂

一、广东的两家飞机厂

1923年,受孙中山委托,杨仙逸在广州大沙头红楼创办了广东飞机修理厂。5月,飞机厂便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架敞篷双翼的螺旋桨飞机。新飞机试飞那天,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亲临大沙头机场,参加试飞仪式。多次试飞、改进后,飞机于7月23日正式宣布完工,并以宋庆龄求学时的学名命名为“洛士文-1” 号。其后工厂又生产制造了3架“乐士文”号飞机。

1923年9月,杨仙逸随孙中山督战,不幸牺牲。飞机修理厂随之陷入停顿,直到1926年6月,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航空处成立,才重新复工。再后来,飞机厂搬迁至广州东山。1927,留美归国的航空工程师梅农安出任东山飞机厂厂长,由于经费逐渐宽裕,利用备份发动机、零件,加上国产木材等,飞机厂开始自行研制飞机,并冠名“羊城”号。“羊城”号系列机型中的第一架于1928年首飞成功。其后该系列机又先后生产了9架,包括侦察型、教练型、轰炸型等。该系列机中除发动机外,都实现了国产化。“羊城”号系列飞机我国早期航空工业自力更生研制飞机的典范。但是不久,北伐及中原混战相继爆发,飞机厂再次陷入荒废状态。

广东军阀陈济棠上台后,为了增强自身空军实力,于1935年在韶关另设新厂,取名为韶关飞机制造厂,以对抗南京中央政府。该厂建设参照了当时美国最先进航空企业模式,引进了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的全套飞机制造设备。不仅如此,还聘请了美国航空专家担任技术顾问,20余名中国赴美回国留学生分管技术工作。可以说,当时的韶关飞机制造厂设备之先进、技术力量之雄厚,堪称中国飞机制造业的翘首。

二、“复兴”号教练机

韶关飞机制造厂成立后,首款研制的飞机是“复兴”号教练机。该机外形设计上参考了当时波音公司最新款飞机型号,机身主骨架选用钢管焊接,机身、机翼前缘和尾翼均为合金材料,这些技术在当时中国制造的飞机中均十分超前。

1936年5月,第一架“复兴”号原型机出厂,同月20日试飞,试飞效果令人满意。22日,该飞机飞往广州与当时著名的波音-281作模拟实战。虽然前者速度上略慢,但机动性能出色,两者难分仲伯。

复兴”号是国民党执政时期,中国自己设计的飞机中唯一进行过批量生产的机型。最初几架出厂的“复兴”号飞机被分配给中央空军第30中队。西安事变时进驻西安,当时中共代表为国共合作奔走于延安、西安之间。为了便利,来往两地均乘坐飞机,由于当时红军根据地延安机场条件受限,因此使用了“复兴”号这种小型飞机。至1937年1月,“复兴”号共生产5架,连同这一时期工厂组装的霍克-2战斗机等,先后交付给广东空军和中央空军。

1937年,陈济棠垮台,蒋介石委派梅龙安接管韶关飞机制造厂。之后,韶关飞机制造厂继续制造“复兴”号,最终“复兴”号飞机前后共制成了30余架。同年,工厂奉命仿制美国霍克-3型式双翼机。当时,从美国进口的霍克-3型是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原本工厂准备仿制30架,但刚制成4架,从1937年8月底开始,日军战机便对韶关飞机厂狂轰滥炸。工厂生产设备被迫分散向韶关市郊区的深山老林转移,并在伪装下坚持生产。

三、迁往昆明

1937年12月,民国首都南京陷落,民国政府航空委员会(简称“航委会”)将频临日军威胁。于是航委会将国内的主要飞机制造厂整合为4家,向大后方大举搬迁。其中,技术力量最强、设备最好的广东韶关飞机制造厂与广州东山飞机厂合并,搬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第一飞机制造厂。

此时,其他飞机制造厂分布如下:第二飞机制造厂在重庆,第三飞机制造厂在成都,中美合资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在云南雷允。此外,还花巨资在贵州大定县羊场坝建立了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1938年10月,动用了17列火车和270余辆卡车,第一飞机制造厂的全部机器、设备、材料、飞机半成品、职工及其家属,陆续到达云南昆西郊眠山昭宗村。

昭宗村接近滇缅公路,距离昆明不到10公里,群山环抱,地形隐秘且交通运输方便。为了隐蔽防空,屋顶及厂区路面甚至用油漆彩涂了伪装。1940年下半年,第一飞机制造厂正式投入生产。

1942年,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各国,入侵越南、缅甸后进入云南,昆明局势开始紧张。在昆明的第一飞机制造厂遂拟定了疏散计划,除将重要设施疏散到乡间外,一部分人马迁往贵阳,机器设备也分批搬迁。搬到贵阳的第一飞机制造厂,员工一度达到300余人。此后贵阳厂和昆明厂同步继续制造飞机。昆明厂区主要负责制造“新复兴”甲、“新复兴”丙及仿制俄式I-15的忠-28驱逐机,贵阳厂区则开始着手“研驱-1”,“研驱-2”型飞机的设计、制造工作。

194411月,日本陆军发动进攻,柳州沦陷,进逼贵州,贵阳厂告急。19453月,贵阳厂区人员、设施被迫再次迁回昆明,与原来未搬迁的昆明厂再度会合。

四、研制“研驱-0”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夕,航空专家朱家仁奉命担任第一飞机制造厂任厂长。朱家仁曾赴美国留过学,先后在美国休斯飞机制造厂、沃阿格西飞机制造厂,以及上海虹桥航空工厂工作过;1929年,他曾参加过仿法国高德隆型教练机 “成功-1号”的研制;1937年春,又自费设计制造过一架双翼双座教练机“苏州号”,担任过空军第三修理厂厂长。

1939-1940年间,民国空军力量在对日空战中耗损殆尽,当时打算引进美制寇蒂斯公司的霍克-75战斗机。霍克-75战斗机,是P-36战斗机的出口型号,是寇蒂斯公司于1936年设计的一款较为先进的全金属单翼战机。P-36战斗机在1936年曾是美国陆航速度最快的战斗机,基于该机型,美国后来研发出了二战中的一代名机P-40战斗机。

1940年,在民国政府的授意下,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在朱家仁的带领下,开始着手设计制造一款单翼战斗机,该机就是“研驱-0”号战斗机。当时,抗战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国家财力拮据,提供给飞机研制的费用杯水车薪。于是朱家仁变卖家产,决意自掏腰包研制这架国产首款单翼军用战斗机。

经过对霍克-75战斗机的仔细研究,漫长分析和设计后,1942年,第一飞机制造厂终于完成了“研驱-0”号飞机的设计工作。“研驱-0”号的设计采用了下单翼式布局,前掠机翼。机身及机翼采用金属结构,垂尾、方向舵等控制部分则使用了木质结构。动力为一台霍克-75战斗机拆下来的R-1830-13“双黄蜂”发动机作为动力,输出功率1200马力。配备武器为一架12.7毫米M2机枪和7.62毫米M1919机枪,据说还能够携带两枚炸弹或者是鱼雷。

1942年,“研驱-0”号飞机在昆明杨林机场试飞,该机空中绕场飞行一周后降落。但着陆时试飞员操作不当导致坠毁,所幸试飞员并无大碍。1944年,经改进后,第一飞机制造厂又制造完成了2架“研驱-0”号飞机。试飞结果显示,该飞机性能已接近同期外购飞机的水平。

本来“研驱-0”应该有升空作战的机会,但是1941年美国对日宣战,著名的美国援华飞虎队部署到中国。对于空中作战方面,飞虎队坚持以美国人作为主力,中国空军为辅。因此,国产“研驱-0”号虽然已定型,但一直没有升空作战的机会。当然,当时中国航空企业生产能力低下,也是中国飞机难当空战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研驱-0”共累计生产了9架,而后停产。“研驱-0”号虽未参加实战,但仍体现出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具备一定的仿制能力。

五、梦断研驱”

在第一飞机制造厂昆明厂研制“研驱-0”飞机之际,贵阳工区也进行着“研驱-1”飞机的研制工作,“研驱-1”是1941年底开始设计的下单翼战斗机,1945年初在贵阳制造完成,但在第一次试飞时坠毁。

这是中国最早的下单翼式布局飞机之一。“研驱-1”的气动设计颇有特点,机翼采用前掠“倒海鸥”设计,共生产了两架,其前/中机身及内翼均为金属结构,后机身、尾翼和舵面采用木质结构和层板蒙皮或蒙布。“研驱-1”采用从一架失事坠毁的C-47型运输机上拆卸的莱特旋风SGR-1820活塞发动机,功率为710匹马力。试飞时,“研驱-1”的时速一度可达547公里,这在当时已是相当高速了。

事后,专家对“研驱-1”失事进行了调查,但并未得到明确结论。有人认为是飞机稳定性不足,也有人认为是使用了旧发动机的缘故,飞机设计制造本身并无问题。

1944年,“研驱-1”完成设计纳入制造时,设计小组已开始设计其改进型“研驱-2”号。“研驱-2”使用 “研驱-1”相同的发动机方案,但1945年初“研驱-1”的试飞失事后, 使得“研驱-2”计划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终止。

抗战胜利后,航空委员会于1946年6月改组为空军总司令部。9月20日,空军总司令部下属航空工业局成立,第一飞机制造厂改为航空工业局管辖,名称改为“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同年,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设计人员引进英国“流星”战斗机使用的“德文特”(Derwent)喷气发动机,并在随国民党军撤退到台湾后。

1952年,飞机厂甚至提出了喷气式战斗机CXP-1001的研制计划。该喷气式战斗机外观和性能上与当时美国的F-84战机有些类似,如果一旦研制成功,则台湾的航空工业有望一举达到亚洲一流水平,但当时的国民政府根本不给予任何支持。“喷气式研驱”终成梦想。

六、从研制直升机到投诚

二战期间,直升机虽已投入使用,但对于世界主要航空强国来说都还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就此背景下,朱家仁亲自主持,第一飞机制造厂积极展开了直升机的设计制造工作,并研制出命名为“蜂鸟”的甲型单座直升机。该机采用比较先进的共轴式双旋翼,但在1945年初试飞时,因钢材质量问题,刚刚离地面后螺旋推进器折损,试飞失败。此后,朱家仁总结经验教训,又试制“蜂鸟”型直升机1架,于1948年7月完成,但该机只做了地面试车。1945-1948年间,该厂先后研制成试验用的“蜂鸟”型双叶直升机、共轴式甲型和乙型直升机各一架,这在当时来说都是非常领先的技术。

当时,直升机在美、德等航空业发达的国家尚处于试验或试用阶段,中国科研人员却开发出了前卫的双桨共轴直升机,着实值得敬佩,也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对航空业并不重视,取得的成果得不到巩固便遭毁弃,甚为可惜。

抗战期间,通过组装和仿制,第一飞机制造厂为国军空军提供了“新复兴甲”式初级教练机22架,并仿制苏联I-15式双翼驱逐机30架,美式AT-6高级教练机3架。此外,还承担修理了一批战斗机和轰炸机。当时第一飞机制造厂用于生产机身和机翼的钢、铜、白铁、木料、油漆等原材料均为国产,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所有的飞机发动机、仪表等却是外国货。

解放战争中,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第一飞机制造厂生产任务渐少,人心日益涣散,人员陆续调离或回乡。1948年年底,空军第一飞机制造厂接到命令,由昆明迁到台湾宜兰。厂内的重要大型机器或被运走,或被变卖,朱家仁等大批技术人员纷纷撤离,该厂彻底停产。1949年12月,留守昆明第一飞机制造厂的30余名职工揭竿而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诚。至此,民国第一飞机制造厂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6-1290226.html

上一篇:仿生飞鱼,我们做了一架无人机
下一篇:航空史话:民国时期的中国航空工业(二)
收藏 IP: 111.187.20.*| 热度|

4 张学文 郁志勇 黄永义 刘闻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