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首传唱了两千多年的诗歌,在许多中国人的脑海里留下了一幅美丽纯真的爱情画卷。我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的这首诗。从那时开始,对诗中描写的那种如画般的意境总是充满了向往。然而,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追究过蒹葭到底是一种什么植物。也许,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蒹葭只是一种存在于仙境中一种虚无缥缈的灵草吧。
五、六年前,我在常州呆了几天,想找个地方打发一个艳阳高照的秋日下午。对我这样一个喜欢沉溺于历史和传说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淹城遗址公园更合适的了。因为,淹城是春秋晚期的一座古城。在那里,也许可以看到两千多前古人留下的东西,哪怕是一掊土、一块石头,它们也能让人联想到先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可是到了那儿以后,并没有看到古人用过的石头或是其它什么东西。脚下的土跟别处并无不同,弯弯曲曲的河流在江南随处可见。内城里有个“竹木井”,是考古发掘出来的,可是目力所及之处都是仿造的,哪怕是当年从井里挖出的一块木头或竹段,也没有看见。倒是有一大片“蒹葭”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此前“从未见过”。驻足于那一片苍苍的蒹葭旁,微合双眼,似乎对岸真的出现了一位秋水伊人,若隐若现。
江南的春天比北方来的早,而且时间也长。两个月来各种颜色的花儿次第开放,简直让我这个北方佬有点儿应接不暇。然而,春天的脚步总是匆匆又匆匆,转眼间就到了绿肥红瘦的时节。趁着东君还没有走远,到阔别数年的淹城去走走,也许在那里还能看到一些春天的烂漫。实在没有花儿,到河边看看初生的蒹葭,回味一下那古老的诗歌,也能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我随着三三两两的人群进了公园,发现每一处都跟几年前完全相同,没有任何人为的改动。这一点完全不像某些城市,不折腾出些新玩意儿似乎对不起老百姓的血汗钱似的。由于时间充足,天气给力,我沿着几道护城河都走了一遍。仔细看了看介绍,才知道河边那些高出地面几米的土堆居然是古老的奄城城墙,那些普普通通的弯曲河流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先民为保护奄城而挖的护城河!这样一想,脚下那些土顿时变得庄严起来了。我赶紧放轻了脚步,生怕踩坏了这些古老的城墙,那些筑墙的泥土可是先民们一筐一筐从河里辛辛苦苦背出来的啊!
那个百灵公主的传说,我一直以为是景区为那几个土墩穿凿附会编出来的应景童话。这次才知道,那可不是近几年才编出来的童话,那个传说是被一代代淹城村民口口相传到现在的。虽然三个土墩下面并不是像传说的那样分别埋着百灵公主的头、身和脚,但土墩下面埋着的成百上千的奄城先民中也许还不止一位公主,谁又能肯定百灵公主不在其中呢!
看完奄君殿的竹木井,又走到藏过白玉龟的金井前。虽然金井先现在还只存在于传说中,保不准哪天就会像护城河里古老的独木舟一样重见天日。信步走上金井后面的城墙,内城护城河里一片碧绿的蒹葭就在眼前,对面岸上有一条木板铺成的小路,正是在水一方,怎么能不去走一走呢?原路返回到子城,沿着河边去探访神秘的蒹葭。走着走着,一块说明牌出现在眼前,正是几年前看见过的那块牌子。虽然以前见过,我还想再认真看一遍。看着看着,我突然愣住了:牌子上赫然写着“蒹葭即芦苇”。
原来蒹葭就是芦苇啊。这种植物,我很小就知道,因为村子附近就有很多。冬天的时候,人们把芦苇杆破成一条一条的,用来编织铺在炕上的席子。只是后来随着湿地消失,芦苇也就越来越难见到了。从小就司空见惯的芦苇,原来就是传说中高大上的蒹葭!再看河里的那些蒹葭,确实跟小时候见的芦苇没什么区别。奇怪的是,我上次也是看的同一块牌子才知道“蒹葭”的,竟然对后面的说明视而不见。我曾专心致志地观察过“蒹葭”好长时间,根本没有去想它跟小时候见的芦苇有什么区别。实际上,当时压根儿就没有把两者联系过!可见,同样的东西,心境不同时看到的就可能完全不一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