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催化剂载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xiangyun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研究员

博文

童年的故乡

已有 4925 次阅读 2018-2-28 17:39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我的故乡在黄河边上,无论春夏秋冬都能触摸到浑黄的黄河水。每次站在黄河边上望着远方的大山都很羡慕,希望有一天能站在山顶上看看山的背后是什么。小的时候,因为天天呆在父母身边,总想走向远方,越远越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远离家乡,四处求学,家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淡漠。直到有一天,我的孩子也要走四方了,我才突然觉得老家永远也无法从记忆里抹去。

   老家有什么呢?首先是那从青藏高原一路奔腾而来的黄河。关于儿时的许多记忆都跟黄河有关。小时候做得最多的家务活就是给猪挖菜。每次一提上筐子拿上铲子,走着走着就到了黄河边上,那里永远都有你需要的一切。当然,筐子也很少装满过,因为总是到了该回家的时候才想起出来时的目的。稍微长大一点儿的时候,就要为家里做更多的贡献。夏天的时候,在黄河边捞一些从上游冲下来的树枝和草根,晒干后就成了黄河人家做饭烧的柴禾。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有一个柴禾堆儿,一年四季似乎都烧不完。柴禾堆儿有的大有的小,直接反映了家中年轻后生的多少。偶尔还能从黄河里“捞”上煤,这个时候几乎全家老少都要上阵。先在河边占一段地方,然后把混有煤块的泥沙铲到筛子,用河水洗去泥沙,留下光溜溜的的煤块儿。黄河洪水带给家乡的远不止柴禾和煤块,还有各种各样的鱼,最多的是鲶鱼和鲤鱼。每一次洪水过后,家里大大小小的盆儿都装满了鱼,一家人可以吃好多天。因为有这些经历,看到书本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时,总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黄河边已经用石头垒起了堤岸,那些捞柴挖煤的事情只能永远地留在记忆里了。尽管如此,我每次回家都要先去黄河边看看,走在结实的堤岸上,美好的童年时光便一幕一幕地浮现在眼前。


图 1.jpg

走在结实的堤岸上,童年往事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


我的家乡在中条山的南坡,180万年前西侯度人已经在这里燃起了人类文明的第一堆篝火。中条山上的雨水,一点一滴汇集成穿石的细水,在黄土地上冲刷出一道道由北向南的鸿沟。当沟的深度达到十米左右的时候,我们村的先祖们开始在沟里定居。山洪冲刷出来的这块平地像一把天然的靠椅,面向大河,背倚中条山,先祖们在东、西两侧的黄土崖下面,挖成窑洞,繁衍子孙,形成村落。一年又一年,山洪不停地冲刷,在村子中间又冲出一条深约十米的小山涧,直到涧底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鹅卵石,涧的深度才不再增加,从此我们村就分成了两部分:涧东和涧西。曾经,村子的西北和东南各有一个直径七、八米、高约十几米的土柱子,我小的时候经常冒险爬上去玩。遗憾的是,南边那个在我上小学的时候被挖倒了,只剩下西北角的一个叫“兴子疙瘩”的还在孤零零地矗立着,庇护着村里的人家。这次回家,听老人们说我们村的四周是四条龙护着。我觉得那两个土柱,就是那四条龙平时玩的龙珠,正好二龙戏一珠。只可惜,现在龙珠只剩下一颗,那四条龙会不会因此争斗呢?我想是会的,要不那剩下的一个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呢?


兴子疙瘩.jpg

伤痕累累的兴子疙瘩,不知道还能在岁月消磨中矗立多久?


我们村有一个很有范儿的独特名字: 村名.pngkú tuo)。独特到新的字典里已经不收录这两个字,电脑也无法打出来,现在只好用“枯垛”来代替。村里多一半儿人姓郭,传说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人,唐朝末年从陕西某地迁到此处避乱。谁都希望这种说法是真的,可惜都拿不出足以服人的证据。村里最古老的建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门洞,以前村里称“洞子”,现在叫“文昌阁”。相传,清朝康熙年间村里有一位年轻后生,叫郭真。他不喜欢干农活,又不发奋读书,整天就喜欢唱小曲,村里人都说他不务正业。眼看着家里的光景一天天衰落,最后连吃饭也得靠人接济。后来,村里人都觉得他这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了,谁也不愿意帮他。人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什么都能豁出去。万般无奈之下,郭真只好离家出走,临走时撂下一句狠话“不打黄罗伞,不进枯垛村”。村里人都觉得他在说大话,谁也没放在心上。郭真就开始走村串巷,靠拉二胡唱小曲混口饭吃,一路唱着进了京城。据说,郭真进京后得到了皇太后的常识,经常到宫里唱戏,皇上也给了他不少赏钱。几年后,郭真衣锦还乡,在村子中央买下一片土地,修了富丽堂皇的住宅和花园。现在的“文昌阁”就是进入花园的门洞,门洞上方的匾额分别为“万灵钟萃”和“东南毓秀”。小时候,我经常在“洞子”上玩耍,那上面有我和小伙伴们的许多美好回忆。每一次回家,我都要到“洞子”跟前看看。看着那逐渐模糊的匾额,我常想:这是谁题的?“东南”又是相对于何处而言?可惜到现在还没有找到答案。


洞子.jpg

写满了历史沧桑的洞子,急需得到人们的呵护。

我们村曾经叫“三桥镇”,因为有三座石拱桥将涧东和涧西紧紧地连在一起。这三座桥建于何时,也有不少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郭真衣锦还乡的时候建的。另一种说法更加传奇,据说跟吕洞宾和他妹妹打赌有关。村子中间那座石桥到现在还在使用,走人过车没一点儿问题。以前正月十五的时候,家家都会制作各式各样的灯笼,让小孩子打着灯笼过桥,可以保佑一生平平安安。每次,总有一些爱捣蛋的小男孩儿,口袋里装着小石头块儿,趁人多不注意的时候,丢进别人的灯笼里,使灯笼着火,惹得打灯笼的小孩不高兴,甚至哭鼻子。不过,谁也不会追究丢石块儿的人,好像这也是节日的一部分。因为过了正月十六,灯笼的使命就结束了,没有人会把灯笼留到第二年再用。现在,这种传统已经消失,希望有一天还能再回来。

离开老家已经好几十年了,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能够勾起童年回忆的东西也越来越少。石桥、洞子、兴子疙瘩,这些我们村的标志,见证了村里一辈又一辈人的童年后,在岁月中也逐渐衰老。尤其是“洞子”上面的阁楼已经残破不堪,摇摇欲坠,我真担心它在哪一阵狂风骤雨中轰然坍塌。令人欣慰的是,“洞子”旁边新立了一个文物保护的石碑。看来,村里人已经开始重视它了。这种重视不能只停留在立一块石碑,趁着阁楼还在,认认真真地做好测量,以便将来不至于忘了她原来的样子。不只是洞子,石桥和兴子疙瘩也应该得到妥善的保护,不同时代的人们看到他们都会想起属于他们的童年。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发展。多年以后,当游子们看惯了大山后面的世界,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我想每个人最想看到的除了亲人以外,就是那些承载了童年回忆的标志物,愿他们安好如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232-1101641.html

上一篇:更改官名的丞相
下一篇:做元宵
收藏 IP: 159.226.156.*| 热度|

3 郑永军 穆仕芳 徐磊磊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3: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