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树地震灾害,再次触发了众多科技工作者关于地震预报的关心和热议。较准确地预报强震,目前还存在巨大的困难。而如何算是正确地迈上逐步化解这一巨难的道路,现在看起来,这本身也是一个大难题。
今天李小文院士刊文“临震预报的贝叶斯框架(9)”,所谈及的思路对改进我国地震灾害防御政策具有参考价值。出于对地震预报难题的关切,本人也在其下留言,主要从科研思路上谈了自己肤浅认识和看法。
在土木工程中,对一根正在承受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若缺失其内部质量分布及其主要物理力学性指标、端部支撑和所受荷载的一个条件,则要想算清楚这根梁会先在哪开裂以及最终断裂面的位置和性状,也是很困难的。地震预报涉及分析对象的空间尺度以及内部特性、边界条件的复杂性极大,一根梁与其根本不能同日而语!
从工程力学的角度来看,弄清一个地区相当深度的地壳之内部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指标、当前地应力水平、周围后续对其附加作用荷载(主要源自外围板块运动),加上多种地壳浅表的监测结果,才有可能进行科学的计算分析,继而能够较为可靠地预测、预报地震。请问目前地质学家们已经能够“弄清”地震预报需要的地质基本信息了吗?
个人觉得,地质和地震学家,在提高人类防护地震灾害能力方面,是有共同天责的。面对地震防御领域的不足和错误,地质专家应该开展批评并给出纠正方向的建议:但若其严重超出合理的范围,则“本是同根生”,又“相煎何太急”呢?
我国其他类型的非地震地质灾害也是频繁发生的,但强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大。所以,直接从事地震灾害防御的主管部门和科技人员,往往在强震灾害后面临的公众愤慨乃至攻击,比发生其他重大的非地震地质灾害后的情况要严重得多。典型的案例,我印象中要算去年6月5日发生的重庆武隆滑坡,又有多少人,包括地质专家们,关心过几十人埋没后,最后有否被救出了?(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后,罕见地震专家针对预报难题无端抨击地质专家和国土资源部-主管全国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
大家还是多做实质性的科技难题研究吧!因为,地震预测科学、可靠了,相信我国地震预报水平也会更上N层楼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