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cl2822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吉林省科技志(1986-2000)—水文地质(征求意见稿)(四和五)

已有 6777 次阅读 2011-1-9 08:58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水文地质, 吉林省, 科技志

肖长来,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2011-1-9

四、水文地质勘察队伍简介

1.吉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是吉林省水文地质勘察的主力军,完成了吉林省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比例尺120万)、县市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比例尺110万为主)、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比例尺15-12.5万)和一些厂矿企业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

2.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总站

主要负责吉林省环境水文地质监测工作,包括地下水长观井的建设、维护,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的监测。

3.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该院是原部属大院中惟一具有建设部颁发的甲级勘察资质证书的单位,主要勘察业务由勘测公司独立承担。设有五个专业:水文地质专业、工程地质岩土工程专业、工程测量专业、物探及遥感专业、钻探专业。勘测设备有GPS卫星定位仪、地震仪、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单道闪烁辐射测井仪、液压高压固结仪,三联固结仪,载荷试验机,土壤水份速测仪,地面磁道门磁力仪,汽车钻、静力触探、轻便触探、SPJ钻机、CZ-22型钻机等各种先进仪器设备。能够独立承揽大中型水文地质勘察工程、工程地质岩土勘察工程;凿井工程、基坑疏干降水工程、大口井、辐射井及渗渠等水源施工工程;工程测量、规划测量和施工测量等测量工程。完成的较大勘测工程有索马里水源勘察工程(援外工程)、西林吉镇水源勘察工程、霍林河煤矿水源勘察工程、沈阳石佛寺水源勘察工程、鞍山市西郊水源勘察工程、盘锦市高升水源勘察工程、锦州市大小凌河水源勘察工程、长春市西解放路立交桥工程地质勘察工程、长春市引松入长供水勘察测量工程、大连市引碧入连供水勘察测量工程、大连市城市供水系统改造勘察测量工程、延吉市啤酒厂大口井及渗渠水源施工工程、延边州开山屯化纤厂大口井及渗渠水源施工工程等。其中多项工程获得了省部级优秀工程奖,被建设部评为优秀勘察单位。另外还是国家《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主编单位。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过很多篇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为我国的城市地下水水源开发、建设、管理,市政设施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东北电力设计院

东北电力设计院是我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电力勘察设计单位。先后取得国家各主管部门核发的工程设计综合、工程勘察类综合、工程咨询、环境影响评价、工程造价咨询等12项甲级资质证书,是建设部已批准的全国47个设计综合甲级资质单位之一。该院勘测公司负责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先后完成了省内多个电厂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5.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JWHC)始建于1958 年,是综合性工程咨询骨干 单位。下设水利工程、水电工程、工业 与民用建筑、城市给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测绘、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 工程、水土保持规划等37 个专业,可为社会各界提供如下服务:规划咨询;机会研究(项目建议书编制);初步可行性研究、辅助研究、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评估咨询;工程勘察;测绘;工程基本设计(初步设计);工程详细设计(施工详图设计);招标咨询;工程建设监理;投产后咨询;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城市给排水;工程总承包和工程建设管理。该院地质勘探大队具有综合勘察甲级证书,承担水文地质勘察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先后完成了吉林省大中型灌区(前郭灌区、梨树灌区、洮儿河灌区、拉林灌区等)、涝区(新开河涝区、创业涝区、大石头涝区等)、供水引水工程(引松入长、松原市龙坑引水、引松入榆等)、区域流域规划(吉林省、二松流域、松花江流域、浑江流域、蛟河流域等)、城市供水规划(松原市、长春市等)、企业事业供水勘察(长春机场、吉林大学南校区、某金矿等)等各类工程的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

6.其它水文地质勘察单位

此外地矿、水利、电力、油田、冶金、煤炭、林业、建筑、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市(地、州)、县(市、区)两级水利勘测设计院(队)、水利打井队(公司)、水文地质勘察队等,根据勘察资质承担相应的水文地质勘察及打井工作。

 

五、水文地质资料管理

1.吉林省地质资料馆

吉林省地质资料馆藏有水文地质资料74档,占馆藏资料的6.06%。主要有供水水文、区域水文、水文监测、农田供水地质资料。其中馆藏有15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26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资料17幅;8份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成果。近年又增加了20份以平原区为主的各县() 15~10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编辑出版有“第一篇 吉林省地质资料简介”、“第二篇 吉林省地质资料目录”(吉林地质,20043月,第23卷第89期:1-200),目录内容包括:资料的档案号码、名称、提交单位、主要作者及提交时间,极大方便了广大地质工作者们的科技工作需求。

“十五”期间,省地质资料馆要在原有地质资料粗放式信息服务基础上进行规划、调整,初步建成地质资料网上查询系统和重点地质资料数字化信息查阅系统,拟建电子借阅室和实物地质资料库;配备必要的制图、复印、打字、录制等设备,实现借阅、编辑、复制“足不出户”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要加强地质资料分析,追踪矿业市场前沿领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要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和采用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地质成果世界通用。到2010年实现地质资料数字化借阅,把资料馆建成标准、高效、集服务与科研于一身的综合馆藏机构。

2.吉林大学地学馆(原长春地质学院图书馆)

吉林大学地学图书馆是一所为教学科研服务、文献资料较丰富的地学专业图书馆。建馆初期馆藏仅有10756册,工作人员十几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现有纸本藏书665054册,(其中中文图书598293册,外文图书66761册,)中文过刊合订本50650本,外文过刊合订本35536本,2000-2005收录硕博论文1031本,总计达75万多册。馆藏文献中以地质科学、岩石、矿物、矿床、古生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岩矿分析等书刊为主,并收藏有绘制精确的地形图。地学图书馆现馆舍建筑面积10047平方米1987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设有第一借书处、第二借书处、专业期刊阅览室、综合图书阅览室,科技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社科报刊阅览室、资料室、复印室、学生阅览室、学术报告厅,阅览座位共500多个;为读者服务的各种设施比较完善,馆内设有办公室、期刊部、流通部、阅览部、技术部、情报部等,现有馆员65人。

1982年创办、编辑出版了《世界地质》、《中国地质文摘》(分编辑部)、《国外地质理论与实践》、《国外大学》、《图书馆学及情报学文集》等情报刊物,为教学、科研,为地质找矿和图书情报事业做出成绩。

1985年创办了图书情报专业,建立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研室和实验室、模拟实习馆等,送走了七届毕业生,为国家培养了图书情报人才。完成部近期地质情报项目2项,院资助科技档案、资料计算机管理项目2项;自建"文献检索"多媒体课件,用于电子教材用于检索课教学和读者培训,并获吉林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

1992年开始使用HP3000小型机实行集成化管理,1998年换型用微机联网系统取代了小型机,应用DT-1000集成系统, USMARCCNMARC格式对现有文献资源进行书目数据库建设。1989年开始进行科技检索查新服务,1996年增设了光盘检索系统,将检索查新服务工作更推进一步,成为省、部级地学查新站。2000年合校后该馆与吉大校园网络连网,校内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询网上各种信息和馆藏资源。与全校五校区统一采用国际先进的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UNICORN实现了五校区"通借通还"2003年建立电子阅览室,增加服务项目,实现电子文献和网上资源馆内阅览。该馆充分利用自有资源,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专题数据库建设。目前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数据库有《地形图目录数据库》,收录了馆藏所有地形图的篇名及图件的目录,并实现网上检索,微机管理。建立了《西文馆藏地学期刊数据库》, 《国家自然基金(地学)数据库》《东北地区地学文献数据库》"附书光盘数据库" 、《网上资源》等七个学科导航库、《国内馆藏全文数据库收录外文期刊导航》《高校期刊工作》导航库。

3.其他图书馆及档案馆

东北电力设计院、东北勘测设计院、东北市政设计院、有色东北地质勘查局、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煤炭局、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吉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吉林省环境地质监测总站、吉林省水文局等单位设有资料室或资料档案室(处),其中勘察成果包括水文地质勘察报告、附图及附表。此外吉林省水文局、吉林省环境地质总站、城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吉林省地震局等单位还分别建立了地下水长期观测网,进行地下水动态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质,为水文地质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吉林省水文局(吉林省水文总站)从1978年起在全省布设地下水长期观测井,进行地下水位、水温和水质的监测,截至2000年底共有长观井1285眼;每年奖地下水观测资料进行整编,印刷成册,为水文地质勘察和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59-402503.html

上一篇:吉林省科技志(1986-2000)—水文地质(征求意见稿)(二和三)
下一篇:中国古代十大集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