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cl2822 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白山市江源区干饭盆野外考察

已有 5374 次阅读 2021-11-8 22:54 |个人分类:风光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肖长来

吉林大学新能源与环境学院

2021-10-17

一、引子

今天是20211017日,农历九月十二,星期日。白山地区依然很冷,但较昨日略暖,气温在-5~4℃。

原计划今天白山市江源区的江波书记同我们一起去考察干饭盆地区,奈何书记之事太多,没有办法,难以成行。于是江源区的祖春副区长与姜治利陪同立峰和我,前往江源区大阳岔镇路庄子村东南部的干饭盆地区进行野外考察。图1 是干饭盆位置图,图中干饭盆景区仅仅是前往干饭盆的起点。干饭盆位于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之外的东部偏南。

                                             

1 干饭盆位置图

 

二、干饭盆概况

百度360可知,“干饭盆”是地名,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山脉江源县境内,据说里面有九九八十一盆,大盆套小盆,盆盆相连、盆盆相接。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此地像大西洋中的百慕大魔鬼三角一样充满了神秘,走进“干饭盆”,罗盘、指南针都有可能失灵,使入访者迷路,进得去出不来。

(一)名字由来

从前长白山下靠山屯有个小伙子叫金良,他每天带着干粮进山挖参,有一回挖参遇见一个老头饿昏了,金良就把自己的干粮送给老头吃了。老头吃完连个“谢”字也没说,爬起来就走。

第二天,金良又遇见老头,还向他要吃的,金良二话没说,把带的饭给老头吃了。连着几天,天天如此,金良宁肯自己饿肚子,也要满足老头的要求。

这一天,老头送给金良一个盆,说:“这是只‘干饭盆’,只要添上一瓢水,就能做出干饭来。”从此后,金良不愁吃的了,但这事让他嫂子知道了,非逼金良的大哥要干饭盆不可。有一天,金良哥嫂悄悄溜进山,见金良正用干饭盆做饭,他嫂子冲上前,抢过干饭盆就往金良头上扣,只听一声巨响,干饭盆四裂八崩,飞向周围,变成奇峰耸立的盆形山谷,半生不熟的米饭变成千百个大小一样的巴山嘴子。

金良嫂子被崩死了,金良哥慌忙往山下跑,跑了一天,万万没想 到,又跑到原来的地方,就这样,左一圈、右一圈,连着三天,不知转了多少圈,仍然在原地打转转,连累加饿,死掉了。金良被老头儿--山神老把头领出山,平安回了家。此后,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干饭盆。

(二)基本简介

干饭盆就像大西洋中的"魔鬼三角"百慕大充满了恐怖和神秘一样,长白山区的“干饭盆”在当地人心目中也成了“死亡之谷”的代名词,人们谈之色变、敬而远之,很少有人敢涉足其中。 “干饭盆”是当地人对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山峰相似、沟谷类同、峰回沟转、极为相象的地形地貌构成的特殊地带的称呼。一般人误入其中,难辨方向,很难走出来。过去采参人、狩猎者葬身其中者不计其数,迷途干饭盆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被称为“干饭盆”的地方,在长白山里并非一处,仅吉林省抚松县境内就有三处之多,但最出名的是位于东经126°50’、北纬42°相交的江源区大阳岔镇境内的干饭盆。这是一个没有主峰、被环形山岭围起的一个盆形的大峡谷,南北最长处20公里,东西最宽处15公里,方圆约300平方公里。干饭盆并非硕大的一个,而是大盆套小盆,个个相连,据称有九九八十一个盆儿。里面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和数人合抱的大树,奇花异草遍布谷底。这里又是杜鹃、山鸡、苍鹰等野生动物的乐园。

(三)不解之谜

在干饭盆里容易迷路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就连极少数对里面路径较为熟悉的当地人也经常迷路。令人不解的是,迷路的方式大致相同,即不论怎样往前走,不论走出多远,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来的地方,迷途者走过的路线,是圆形或椭圆形,所以总也走不出去。

曾有在干饭盆里迷失者被救出来,事后回忆说,在里面判断方向,往往是完全相反的。为什么会这样,说法不一。有人推断,干饭盆可能是远古时代陨石群落下砸出来的坑凹形成的,由于古陨石本身形成强大的磁场,人进去受其作用,人体生物钟失衡,记忆混乱,所以容易迷失方向。奇怪的是,人们带的指南针到了这里,也会紊乱方向。

也有人认为,干饭盆内山高林茂,地形相似,人们越害怕心情越紧张,“心魔自生”,所以迷路。如果不为外物迷惑,就不容易迷路了。一个从来没有进过干饭盆的小姑娘,无意中闯进这里采山菜,她心无杂念,一门心思边采边走,竟然顺利地横穿过干饭盆。

有两伙人在“干饭盆”里发现了一个由几十个天然石柱组成的古怪石阵,石柱高一两米到三四米高不等,有粗有细有圆,还有六棱或八棱的。其中有两个八棱大石柱子形成一个神秘的石门。后来又有人去找石阵,却怎么也找不到地方了。这到底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史前人类或外星人的杰作?

有人在干饭盆的水池中看到仰泳于水中似虾非虾、似鱼非鱼的罕见水生动物。此外,还传说这里有野人或长白山毛人。

干饭盆是世上罕见的没有悬崖峭壁的圆型大峡谷景观,是一座史前山谷遗存的自然保护地,是一座人类还无法探究其谜的神秘之谷。应在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及早开发这个神奇的旅游资源。

 

三、干饭盆现场考察

(一)供水水源与溶洞

我们坐车沿着大阳岔镇境内的高丽堡子河向上游行进,请路桩子村的吴先生(1951年出生)、支书(36岁)和支委(1965年出生)做向导。途中在路桩子屯东偏北近2km处见有供水水源(图2中点1),此时8:45’(图3)。该水源是一处很大的泉眼,当地人称之为大泉眼。水从河流右岸山南坡脚下震旦系灰岩岩溶裂隙中涌出,地理坐标为北纬42°127.12,东经126°4512.6,高程734.61m(GPS高程)。泉水四季长流,冬暖夏凉,流量较大,水质很好。

2 考察路线叠加遥感图

路桩子供水水源——大泉眼

坐车    

2km

在向上游走1km多,在行进方向(图2中点2)的北侧山腰以上(位置见图4),形成于寒武系下统厚层灰岩中。有一个大溶洞,据说有竖洞、平洞,人皆可入内,洞顶钟乳石都是透明的,非常美丽。因时间关系,没有探查此洞,甚是惋惜。


4 北侧山腰上有大型溶洞

(二)景区入口

坐车继续前行约2.6km,到达干饭盆景区的大门,此时已经9:02’。入口处坐标为北纬 42°230.12,东经126°479.24,高程878.43m。入口处地形较为平淡开阔(图5)。虽然也是个3A级景区,但是由于区内森林茂密,地形复杂,多易迷路,人们一般不敢轻易前往。即使有当地向导带路,要是遇到雾天雨天,也容易迷路。报纸上经常有报导去干饭盆迷路的人。

5 干饭盆入口处地貌生态景观

(三)河流源头的大泉

入门后,我们下了车,开始了徒步穿越干饭盆之旅。沿着林中泥泞小路朝着东南方向前行约500m,来到了高丽堡子河的源头,源头是一个较大的泉眼(图2中点4),坐标为北纬42°222.92,东经126°4726.52,高程911.16m。泉眼周围可见巨大的玄武岩块,泉水清澈,水温7-8℃,冬季不冻,四季长流。问向导泉名,向导说是没有名,祖春区长笑着说叫鹿鸣泉如何?我说靖宇已有鹿鸣泉。他说那就叫凤鸣泉吧,我说甚好!此泉流量较大,属于大泉,流量估计有2000m3/d以上。

6 高丽堡子河的源头——途中4号点大泉(凤鸣泉)

(四)到达盆沿

离开可爱的凤鸣泉,继续沿东南方向在沟谷底部前行约200m(图2中点5),转而向北东方向开始了爬山。山路崎岖,草木丰茂。走了约400m,到达山脊(图2中点6)。也就是到达了干饭盆的盆沿(盆边)。

(五)神奇的盆底河流

在树林中转而向北西方向行走,沿途可见有灰岩碎块,行走约150m,于9:57’到达图2中点7处,坐标为北纬42°234.8,东经126°4734.8,高程1011.76m。在此处可见盆地有水,水流自东向西,进入盆地消失不见。导游说,一般小水时水流都是这样流淌,但是大水时水流是反向的,向东流。

6 途中7号点小河向西流消失于盆底

(六)盆连盆与盆套盆

转而沿山脊向北东方向行走,进入盆底,向北东行走约270m,于10:16’到达8号点处(图7),坐标为北纬42°241.28,东经126°4742.36,高程1014.04m。盆底地势较为平坦,地势总体由西向东偏南变低,可见有众多的小盆,盆盆相连,大致呈现出北东方向和北方向展布,吴导游介绍说呈人字形分布。

7 途中8号点盆中的集水坑及周边环境

(七)新的塌陷坑(落水洞)

8号点向北行走约200m,路边有一个深坑,导游介绍说是此坑塌陷不到10年,拍电影曾有人下去过,很深,估计得有10-30m(图8)。

8 途中9号点盆中新形成的塌陷坑(落水洞,不超过10年)

(八)巧遇狍子

9号点在回到8号点,沿盆地大致向东行走,到达10号点时看见两只狍子大约从11号点处快速向12点的山坡上奔驰而去。看到两只奔跑的狍子,既兴奋又有点怕。导游说千万别碰到野猪,现在野猪都成群结对,甚是凶猛。

奔跑中的狍子(李祖春副区长拍摄)

(八)红豆杉与红豆

到达11号点,转而沿东南方向开始爬山坡,坡度不是很大,但是倒木甚多甚大。途中见有几棵红豆杉,一棵上结着一个火红的红豆,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通红透亮(图10)。

1113’,我们终于到达了山脊,说是山脊,其实并不明显。12号点的坐标为北纬42°233.36,东经126°4830.6,高程1137.55m

 

  

10 红豆杉与红豆

(九)谷地奇异之地

离开12号点,前行下到沟底,谷中有水,周边绿草盈盈,竞速优美。导游说30年前有个人通晓秘术,说是这里是个风水宝地,于是从养老院跑出到此搭棚,居住了半年多,死在此处,也就此安葬。

(十)山坡上午餐

再向上爬坡。12:10’,我们到达了山坡的山腰处,也就是13点处(图11),坐标为北纬42°229.76,东经126°4854.72,高程1117.63m。在13号点,树木较少,草本发育,见有大块的玄武岩,有的像极了石桌,于是我们选择这个地方开始了午餐。午餐是煎饼、干豆腐、小葱、黄瓜、香肠和鸡肉。

11 途中13号点处的地貌生态景观

(十一)石柱石墙与石窖

13号点先向东南方向行走,途中见有成堆分布的玄武岩块,大小多数.5-1.0m。到14号点,转而向北东方向行走,到达了15号点,坐标为北纬42°228.32,东经126°4914.52,高程1103.93m。该点可见有高出地面数米的高大石墙和石柱,当地人也称为花墙,岩性为致密块状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图12)。

 

12  15号点柱状节理发育的玄武岩组成的石柱与石墙

据导游介绍,15号点石墙以北被大片区域,均为乱石窖。大块玄武岩横七竖八地分布着,缝隙很大,人都可以掉进去,很是危险。

(十二)奇异的天井(落水洞)

我们只好从15号点返回到12点处,再由12号点爬坡穿林,于13:27’到达16号点,坐标为北纬42°256.4,东经126°495.16,高程1113.30m16号点为天井位置,从稍远处根本看不出来。据导游介绍,天井呈酒壶状,口小肚子大,下边有两个台阶,15m深处有向北东延伸的大洞,人可以行走;30m深处,有向南西延伸的大洞,也可以走人。有人曾发现洞中有两个牛头,推测是整只牛掉到洞里,牛身的肉及骨头被砍下拿走了,牛头剩下没有要了。该洞曾有人探过险,也拍过电影。现在洞口横七竖八地排放了木头,以防人畜不幸坠落入洞中(图13)。

 

 

13 17号点处的天井洞口景观

14 17号点北侧的乱石窖

(十三)到处见灰岩

17号向东行走,路上可见有灰岩块,至18号点为大块的厚层灰岩,其上见有小的溶洞、溶孔,溶蚀现象较为明显(图15)。

 

15  图中18点处灰岩及小溶洞

18号点处开始下山,于14:17’20号点才到谷底。期间见到许多灰岩块,有的地方灰岩呈巨厚状。

(十四)野生猕猴桃

还见到圆枣子,也就是野生猕猴桃,竟然还有果子在藤上,使劲晃动树藤,有果实纷纷落地,极其熟透,落在树叶上也开裂或破碎,不过味道十分鲜美。

16 野生猕猴桃

(十五)泉始泉终

21号点,见到一个从南坡流出的泉,泉水流量较大,据说冬季也是不冻的泉。推测是从玄武岩覆盖区(下部为灰岩)溢出的。

17 21号点出的大泉

(十六)徒步小西岔

20号点开始,一致沿着谷底走,逐渐有了林区小路,尽管多年不用了,但是走起来还是很好的。沿途见有多个大泉。导游介绍说,这里属于湾沟镇的小西岔沟。

(十七)手机信号

整个考察途中,只是在山脊一带手机偶尔有信号,其他地方手机一概没有信号,到谷底更是信号皆无。

(十八)踏上归程

一直走到24号点,时间为14:57’,接我们的车才到。之前车到过,但是没有信号,司机又跑到有信号的地方等我们。

我们到达湾沟镇的汤河桥时已经15:30’,临别时由衷感谢几位向导。

全程徒步,从景区入口起算,到车接上我们为之,历时6个小时差5分,行程两万余步。

 

四、专业认识

(一)地形地貌

地形起伏较大,进入盆中起伏变小。地形高程从850m1160m,盆内地形高差较小,盆边高差较大。

地貌上属于玄武岩台地,其上有玄武岩分布;也有隐伏岩溶地貌,溶洞及落水洞发育。

(二)地质

据区域地质图初步分析,区内地层岩性主要为震旦系至寒武系地层,上部局部覆盖有新近系玄武岩,东部小西岔上游分布有太古界变质岩。震旦系至寒武系地层总体走向北东,倾向南西,倾角在35°左右。玄武岩覆盖区下部主要为寒武系至奥陶系灰岩。

(三)水文地质

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和玄武岩类孔洞裂隙水。

震旦系至奥陶系灰岩发育岩溶,见有岩溶大泉及溶洞,还有隐伏的落水洞,地下水较为丰富。

玄武岩类孔洞裂隙水也较丰富,玄武岩柱状节理发育。

(四)生态环境

区内植被较为茂密,树种繁多,多出见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

(五)旅游资源

区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岩溶大泉、大型溶洞、玄武岩石柱、石墙及乱石窖,还有深大几十米的天井(落水洞),九九八十一盆,可能多数都与岩溶发育的落水洞有关联。这需要进一步做工作。

五、总结

总之,干饭盆地区地形复杂,林木茂密,大盆接小盆,盆盆相套,大致呈线状成串分布。区内见有玄武岩和灰岩,还有玄武岩大块石组成的石墙和石窖,有口小腹大的天井。盆底处水可内流(枯水及平水),又可外流(大水时),还有近些年形成的塌陷坑(落水洞)。1号点处的大泉和溶洞应该是发育于震旦系万隆组或八道江组灰岩,区内其他的大泉及落水洞、溶洞应该是发育于寒武-奥陶系灰岩中,岩溶及落水洞发育;19号点处的巨厚层灰岩应该是奥陶系灰岩。12-15号点是新近纪玄武岩喷发所致。

总体看,干饭盆生态资源、地质资源及旅游资源丰富。

有感而发:

密林深处有神奇,河水清流东向西。

盆底盆沿能作伴,石墙石柱总相依。

斜坡天井深无底,孤岭灰岩厚有时。

古树盘根作画卷,天然美景尚成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59-1311552.html

上一篇: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帝王和在位最久的帝王
收藏 IP: 103.57.12.*| 热度|

1 刁承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 2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