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bo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bolu

博文

幸运发现:狼山北部早白垩世三角洲入湖剖面天然露头

已有 12780 次阅读 2016-1-31 14:28 |个人分类:地学探讨|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三角洲, 白垩纪, 狼山, 天然露头

   提起三角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联想,如:

   三角洲是连接河流与海洋(湖泊)的纽带,在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学和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其学术意义。

   三角洲是陆地增长点,号称“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这是其国家和民族方面的意义。

   三角洲是大城市聚集地,与人类文明关系密切。这是其社会学意义。

   三角洲也是特殊矿产赋存体。这是其直接的经济意义...

三角洲的定义:

   三角洲(Delta)是由河流携带沉积物注入海洋或湖泊(偶尔是汇入更大的河流)时因动能突然减弱而引发沉积物大量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单元。平面上常常呈现三角形,故曰“三角洲”。传说“delta(三角洲)”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创造的名称,但至今仍无定论。

   实际上,人们在卫星照片上看见的仅仅是三角洲的最表面部分,而其主体基本上被掩埋或淹没而无法知晓。地质学家经过艰苦的探索才弄清其基本结构,三角洲在剖面上看由三部分组成,由上而下分别是:

   顶积层(topset beds)     沉积相术语: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

   前积层(foreset beds)                三角洲前缘(delta front)

   底积层(bottomset beds)              前三角洲  (prodelta)

   其中,顶积层和前积层主要由砾岩、粗砂岩、含砾砂岩组成,而底积层主要由泥岩组成。

   尽管三角洲的形成机理和三维结构模型已经研究很清楚了,然而要在野外直接看见三角洲三部分露头却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古代三角洲因地壳运动而上升遭受剥蚀,也难在一个露头上看见其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全部三个组成部分。至今地学界研究三角洲都要借助于雷达、地震甚至钻孔等手段间接地研究其结构特征。因而,倘若能够在野外一下子看到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剖面露头,那就是地质学家的运气了。我和我的团队碰巧撞上这个好运,在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地区狼山以北的测老庙发现了这样一个天然露头。要知道,这个三角洲入湖沉积体形成于一亿多年前,经过沉积、下陷,然后再挤压隆起并遭受剥蚀,恰好有山区洪水切割出的一条冲沟将这个埋藏在地下的剖面完整地展现在眼前,那是大自然一亿多年以来机缘巧合的结果啊!

   我从心底感谢大自然,当然不能独享这个恩赐,借助于科学网宝地将这份幸运分享给大家。有图为证:

下面就是这个露头,若不小心就可将其当成褶皱的背斜,那就弄错了!

上面这张照片中用蓝色虚线连接成“背斜”就是错误的。下面是正确的解析:

三角洲前积层休止角为28度,这是我知道的最大的。谁知道有更大的实例望告知。多谢!


这些结核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值得探讨。看看下面这位正在认真检查呢!

现在再次看看野外露头整体,看出三角洲剖面来了吗?


初步认识:

        测老庙坳陷西部边缘出露了一个典型的入湖三角洲,其结构与沉积物特征显示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积层上部较陡的休止角(26°—28°)同时排除了扇三角洲的可能

        三角洲前积层产状指示:出露点向南为主要的湖泊沉积区,而该河流入湖三角洲由北向南推进,物源区在北方。

        由顶积层和前积层构成的三角洲入湖砂体除了局部钙质胶结外,大部分细砾岩胶结较弱,杂基中泥质含量偏低,因而较为松散。入湖砂体上下均发育典型的湖相页岩以及局部的泥灰岩夹层,因此该河流入湖砂体向NNE方向而深入地下,便可在地下水位之下成为承压含水层。这一特征为某些地下水循环相关的沉积矿产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

        该三角洲露头清晰地展示出完整的顶积层、前积层和底积层结构单元,加之处于荒漠区而缺少植被覆盖,既可为河流入湖三角洲研究提供典型的范例,也为地质学野外现场教学提供了最直观的观测点。

   地学同仁们:到现场去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该文详细研究已经发表于《地质论评》2016年第一期。下载链接:

http://www.geojournals.cn/georev/ch/index.aspx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40-953666.html

上一篇:刚刚获得的研究生教学奖励
下一篇:假若科研是农民种瓜,论文就是卖瓜的广告
收藏 IP: 112.226.128.*| 热度|

42 苏德辰 李竞 王振亭 朱晓青 徐令予 张星 黄永义 朱志敏 姬扬 张珑 孟庆仁 贺静 檀成龙 姚艳斌 谢平 高文元 田云川 陈敬朴 宁利中 刘建彬 李土荣 王铮 刘全慧 葛肖虹 刘继顺 李世春 杨正瓴 章雨旭 魏焱明 张叔勇 杨光 白龙亮 李颖业 Zhuguifan chenhuansheng F1987 chaijf zhaowanfu roonee yunmu biofans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