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三:白马雪山冰缘地貌考察
上篇博文介绍了梅里雪山明永冰川末端考察时所见的冰川侵蚀地貌和尾端冰舌等地质景观,今天介绍澜沧江东岸白马雪山的冰缘地貌!
涉及到冰缘地貌问题,朋友们可能关心冰缘地貌一般发育在什么部位,与冰川地貌有何种区别等。滇西北的横断山脉从峡谷到高山顶部高差好几千米,垂直气候分带明显,也正好跨越不同的地貌带,包括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区。现在就借助于野外考察资料和卫星影像作一张简单的垂直气候分带示意图,并作简单说明:
根据温度和降水等特点,将梅里雪山东侧至澜沧江峡谷粗略地分成四个垂直的气候带:
一、下部干旱带:海拔2500米以下的山谷区。长年干旱为主,气候温热,主要降水为夏季的暴雨,植被稀少。居民点一般建在大型洪积扇上,饮用水靠冰川融水(局部地下水)。主要的地质作用是河流侵蚀、暴雨冲刷、岩块崩落和雨季的滑坡等。该带以土黄色为主,形成陡峭的V形谷,两壁千疮百孔,盘山道路经常塌方。
二、中部森林带:海拔2500—4000多米的山坡区,相当于北温带之林区。该带下部在峡谷中可见,也是V形谷的上延部分。长年较湿润,经常云雾缭绕,降水较多。下部以阔叶林为主,上部以针叶林为主,整体呈现混交林特征,晚秋季节色彩斑斓。虽然坡度很陡,因树木繁茂盘根错节,水土流失较轻。崩落等块体运动较少,但借助雨季一旦发生滑坡,规模就比较大,而且常受其上的苔原气候带影响,偶有山谷冰川之冰舌深入此带。
三、高山苔原带:海拔4000—5000多米的高山带,相当于北温带之北部甚至更北的苔原区(如黑龙江北部至俄罗斯远东某些寒冷区域)。气候寒冷,降水虽然不多,但总以降雪形式出现。地下至少存在着不连续冻土带,夏天地表融化,深部仍然冰冻。地表以高山草甸为主,岩块上长着多种地衣,相对潮湿的岩块侧面和上表面局部有苔藓生存。岩块周围可以有爬地柏等低矮植物生长。因为反复的冻融作用,斜坡地段频繁发生滑坡、蠕动等块体运动。在基岩出露区,一旦有水渗入到节理缝中,就会发生冰劈作用而发育石海(石河)、石环等冰缘地貌。
四、顶部冰原带:5000米以上的高山区,云过即雪,长年不化(相当于南北极终年积雪的区域)。因处雪线之上,主要地质作用为冰雪侵蚀作用,宏观上形成冰斗、刃脊、角峰等冰川侵蚀地貌,人类一般难以到达。
下面就用照片展示一下上述几个带的特征:
白马雪山位于梅里雪山东南不足30千米的山链中,与梅里雪山隔澜沧江相望,最高峰拉雀尼峰5640米,是云南省第二高峰。因长年积雪区面积小,山谷冰川规模要比梅里雪山小得多。因有G214老国道盘山路通过海拔4292米的垭口,而且高山草甸范围很大,相对平坦,人类容易到达,是近现代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考察的良好场所。
2020年11月06日上午尝试考察梅里雪山斯农冰川和雨崩村,得知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后,我们果断返回飞来寺吃午饭,下午驱车到达白马雪山垭口4292米纪念碑处,然后向西继续驱车沿土路上行,直到近4500米的小山梁处下车开始考察,发现典型的冰缘地貌。突然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感觉有点高反,只能缓慢走动,气喘连连,不时头痛。
这里在更新世时显然有冰帽存在,平缓的高山区有一层薄薄的草甸,其下是岩块大小混杂的冰碛物(till),现在是冰缘地貌区,对更新世冰川地貌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可见冰劈作用形成的石河(石海)、多边形地面、石环等,反复冻融引发的蠕动、土溜等块体运动普遍存在。
冰缘地貌(periglacial landform)是指冰川覆盖区之外寒冷无冰区,虽在雪线之下,但地下有多年冻土带(permafrost),地表在夏季融化,冬季复冻,每年的冻融作用是该区相关地质作用发生的重要条件,属于高山苔原气候带(tundra climate zone),因而生长着低矮的灌木,如爬地柏等。因空气干净,岩石表面一般多生长着各种地衣,在石河或石海的潮湿部位岩块表面可以生长绿色的苔藓。
如果气候变暖变干,雪线升高,原来的冰原区可以变成无冰区,但地表寸草不生。
下面就用野外照片展示白马雪山附近的冰缘地貌吧!
(注:照片中登山杖上两个白点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下同,特此说明)
今天主要介绍了白马雪山附近的几种冰缘地貌:石海(石河)、石环、土溜(蠕动,土流)等,还有东边更干旱区域的古冰川地貌和岩冰川等,显然还有很多冰川和冰缘地貌还没有介绍,那就需要朋友们自己到野外考察发现了。
考察了横断山脉梅里雪山附近的近现代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个年轻的造山带地表起伏巨大,垂直气候分带明显,而地质作用以冰川侵蚀和堆积、冰缘作用、块体侵蚀(如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河流反而是最后的收集者和终极搬运工。通过这些作用搬运到河流中的岩石碎屑(沉积物)再被河流继续向下游运输,直到最终注入海洋。除了工程地质领域研究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外,地质学家们对块体运动的关注度似乎还不足。事实上,在横断山脉地区,块体运动是频繁发生的地质作用形式,更是高山侵蚀和沉积物搬运的重要方式。在这里,塌方、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其实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而随着该区旅游开发和交通建设,这些地质灾害也如同家常便饭一样与人类面对面,如何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尽量减少人为触发的二级灾害是需要解决的课题。我们向大自然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地质学家而言,这里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和研究靶区。如果朋友们对冰川地貌、冰缘地貌、块体运动感兴趣,横断山脉欢迎你!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9 08: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