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花镜 说园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aojp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博文

花镜还是花境——我们不能忘却历史 精选

已有 24144 次阅读 2017-12-31 14: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1.缘起

近来梳理现代植物园的起源、发展与功能变迁时,总是在一些著名的国外植物园的活植物管理及制度中遇到难以翻译的词汇,例如爱丁堡植物园herbaceous border、azaleas border,Benmore园区的formal garden border,annual border pond,等等。英国邱园甚至有更久远的案例,如1841年William Hooker任第一任主任时,著名设计师William A. Nesfield设计的“The Great Broad Walk Borders”,将邱园从11英亩(约4.45公顷)扩大到650英亩(约263公顷)。澳大利亚和北美众多植物园都有所谓大小不等的borders。阅读一些中文文献,原来这等border其实就是我国清初陈淏子早已论述过的花镜,但不少国人又谓之花境,顿感不少人丢了历史,少了内涵!


2.邱园的花镜-The Great Broad Walk Borders

   

1760年代至1908年的扩展及花镜

1900年


2016年展出的花镜

Allium‘Red Mohican'


Alstroemeria ‘Indian-Summer'


Echinacea‘White-Swan'

Geranium ‘Rozanne'

Kniphofia‘Tawny-King'

Lilium regale

Perovskia ‘Blue Spire'

Tulipa ‘Red Shine'


据剑桥辞典,花镜(herbaceous border)实际上是在花园的狭窄地块,种植通常二年生及以上的不同类型的植物,产生持续开花园艺效果的花坛。维基百科指出,花镜是将二年生以上、软茎、非木质多年生草本植物紧密排列种植在一起,通过颜色、形状或规模营造的戏剧性的园艺展示,英国及英联邦国家通常使用hebaceous border,北美国家通常使用perennial border。

花镜最早在维多利亚花园中使用,18世纪和19世纪广泛使用杂交种和新种彻底改变了英国的园林形式。

3.花镜还是花境


1688年陈淏子完成园艺巨著《花镜》


陈淏子《花镜》版本学


1688年陈淏子花镜简介


1688年陈淏子花镜位置种植法


陈淏子《花镜》内容丰富,单就“课花十八法”位置种植法在植物配置及种植设计,(1)首先强调基于生物学特性与生态习性进行植物配置:“故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而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种植时位置之有方耳”。(2)要根据种植空间的大小进行栽植:“如园中地广,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只宜花草药圃”。(3)要注重处理虚实、轻重对比的辩证关系:“设若左有茂林,右必留旷野以疏之;前有芳塘后需筑台榭以实之;外有曲径内当磊奇石以遂之”。(4根据植物喜光性不同进行配置:“喜光者引东旭而纳西晖,喜阴者植北囿而领南薰”。(5根据植物色彩进行搭配:“色相配合之巧,又不可不论”。(6)要根据植物品格进行植物配置:“牡丹芍药之姿艳,宜玉砌雕台,佐以嶙峋怪石,修篁远映”“梅花蜡梅之标清,宜疏篱竹坞,曲栏暖阁,红白间植,古干横施”;水仙与兰花、桃花、杏花、梨花与李花、石榴与向日葵、荷花、菊花、海棠、桂花、紫荆、芙蓉、梧桐与竹子、松与柏、芦苇与红枫、棣棠与蔷薇等种类。

   

陈淏子《花镜》不仅逐月罗列出花事月令、观赏植物的形态特征、适宜的生长环境、繁殖方法、栽培与养护措施、特殊处理技巧,而且还总结了课花十八法,在此之后,还在“花间日课”“花园款设”“花园自供”3项17则中,概括了我国传统庭园的技艺,是一部我国传统园林与观赏园艺方面的一部典范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观赏园艺学的诞生。同时,《花镜》还填补了明代计成(1634年)《园冶》在园林植物、特别是在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方面的空白。我们可以将《花镜》与《园冶》并称为中国传统园林基础理论的2本专著(李树华和邵丹锦,2015)。


参考文献:

酆裕洹.1957.古农书“花镜”初步研究. 西北农学院学报(4):1-28.

李树华和邵丹锦.2015. 清初陈淏子《花镜》“种植位置法”与明末王象晋《群芳谱》“雅称”比较研究.中国园林(4):74-78.

肖克之.2001.《花镜》版本说.古今农业(3):83-84+50.

魏钰.2003.认识花境.中国花卉盆景(12):16-1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98-1092329.html

上一篇:评威尔逊《China—Mother of Gardens》一书的两个中译本
下一篇:中国植物园历史、进展及发展策略
收藏 IP: 124.16.9.*| 热度|

12 文克玲 史晓雷 杨正瓴 黄永义 范振英 韩玉芬 尤明庆 王从彦 高建国 张晓良 崔锦华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