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当前大旱大涝的起因与联想
百年一遇的大旱还历历在目,百年一遇的大雨就已倾盆而下,把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最终北京瞬间推到了疯狂暴雨的洪流之中,请看科学网上惊呼一片 (见后面数篇博文)……. 老天爷到底怎么了?若是个别地区发生百年一遇的暴雨那还情有可原,而中国接近半壁江山都“百年一遇”,就值得我们认真地深思……
大旱时我们的专家怀疑是厄尔尼诺,是大气环流,是镜面效应,是暖气流通道受阻等等。而当狂暴的雨水灌满我们的街道,灌满我们的校园,其雨量超过了当前气温条件下最大饱和水蒸气的可能的上限(参见后面:张学文 降水量为什么如此离谱),我们难道不该想一想为什么?—— 水呀水,你从哪里来?......
曾记否,自从数年前中国长江“大手术”以后,四川大旱与大暴雨相携而至,进而反复折腾,接着出现汶川大震;曾记否,2007年南方冰灾,水汽没有来自东南,而是来自西北(被五岭阻挡在两广以北),中原何人含水汽,漫山遍野吐冰晶?
悲惨的2008,四川坚固的花岗岩地壳断裂,水汽、雾气、暴雨与大地震同时迸发,余震八万多次,—— 若是仅为大陆板块释放应力,一两次就足以给力了!千次万次的余震,地下到底在倒腾啥?What the hell is doing?
2010年春,云贵高原遭遇大旱,高声喊渴,接着也暴雨与地震频频不断……
2011 的今天,大旱与大涝的历史又在重演,到底是老天爷在天上捣乱,还是阎罗王在地下作难?的确,这也许是一个谁也没有问过的问题,也许人类几千年以来确实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和麻烦!但是今天,这个问题却活生生的摆在为我们面前!不过‘大旱往往有大震’,我们的先人早有记录在案。
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说,今天也许这还只是个假说,我们的改天换地,高峡平湖,也许打破了地表水向地下深层渗漏的平衡(成千上万的溶洞提醒我们地下处处有孔洞),导致了千年不遇的地下水渗泻与高压击穿!尤其是强烈的汶川地震,震碎了四川周边的地壳而使得华中地区地下情势骤变,例如大旱之际湖南岳阳某地的地下水位莫名其妙地由地下5米降到了地下25米!
我们知道,地壳每向下100米,温度平均升高摄氏1度,当地下水下泻至地下10公里左右,水达到沸点。再由于地下的巨大压力,使得外来之水被逼形成高压水蒸气,在滚烫的岩浆地幔的胸膛上经受地狱烈火的熬煎,这以后的事就无需多言,自然而然了。
于是,地面上的我们,一会儿看到大量的地表水的莫名其妙的消失——由于地下水下泄导致地表水蒸发减少——而发生的大旱;一会儿又看到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的的突然光临——来自地狱的“阎王爷的呼吸”(大旱-大涝急转的本质?)!“阎罗王的肺活量”巨大无比,一吐就是几个三峡的水当量。
当这个过程周而复始,经历几轮之后(甚至也就只需一、两轮),大地再也无法承受如此这般“阎王爷的吞吐”折腾,与汽爆同步发生的天崩地裂就是它无可奈何地选择。回头再看看汶川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故事,难道我们还不应该赶快清醒清醒头脑,想想我们应该注意点什么了吗?大旱-大涝-大震,无情无义的大地三部曲......
现在让我们作一些进一步的思考:展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当稳定了至少数千年的欧亚大陆在青藏高原的根部被汶川大地震折断以后,亚洲大陆发生了松动,太平洋板块可以向亚洲大陆大踏步挺进——钻入日本下面(福岛9.0大地震钻入了约25米),于是日本、菲律宾、阿拉斯加,接二连三开始了新的大陆改造——地震火山活跃期到来了。
这是一个联想,也是一个假说。在大旱与大涝之后,在想明白了大旱与大涝的可能原因和可能后患之后,中国人应该如何往前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请科学网上大家批评指正,进而共同出谋划策!
王号 北京一夜变南海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458678
北京一夜变南海,出行难,回家难……
几年前,曾听过一个笑话。北京某人本想在五一长假期间开车去海南看海,结果假期都结束了,还没走出二环。呵呵,这下倒好,在家门口就可以看海了。
上善若水,孩子们是自喜欢水的了。
这几天,虽大大人很郁闷,但北京的孩子们肯定是最开心的了——楼梯成了水帘洞,马路成大河。
若是能 把这点水存着,够北京用一年半载的了。水是好东西,既然来了,就不要让他轻易溜掉。
不独北京,广州、武汉,都曾经“水城”过。哎,没办法,老天爷吐口唾沫就能把人淹死。
可怜了那几百万车主,被雨水泡过的大修费,不知道该谁出?
除了看海,还可以看看网友们的才华:
刘文 武汉下的不是雨,下的是上帝的威严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4663&do=blog&id=458487
序:去武大游泳,去东湖看海;在楼上垂钓,在路上摸鱼。
前些日子,整个湖北省都在抗旱救灾。这几天,咆哮的上帝好似一股脑将所有的怨气倾泻而下,恍惚间,武汉从东方西雅图变成了威尼斯,颇有泛舟校园,楼外垂钓之诱惑美感。
刚从食堂回来,虽有雨伞相助,但依然湿身。暴雨随狂风四处肆虐,诺大的校园白茫茫一片。前几天去武汉大学改高考试卷,山上流下的雨水留念似地相拥在校门前,那场景,简直可同《2012》中的特效可以相提媲美,公交车飞驰而过碾起的水浪让人哭笑不得,坐在回学校的车上,真不知道自己是在车上还是船上,车外的积水离车门也就10来厘米。行人卷起衣裤可不幸还是被浇了一身。水中有很多人摸来摸去,不知道作孽的上帝还以为大家在捉鱼呢!我师弟的鞋子也不幸牺牲,想必现在那幸运的鞋子已经漂洋过海到大洋彼岸了吧?抑或不幸在东湖打转转呢?或是在长江忍受污水的侵蚀?
我那可怜的女同学光荣地倒在了武大的校门口,谁会想到在陆地上还是有可能被水淹死的呢?幸好女同学那天穿的是深色衣服,不然后果很严重,她从水里被偶们拽起来的那表情...囧...
外面的雨还在疯狂地下着,有着光荣传统伟大的武汉人民又开始为防洪奔波起来啦!昨天是抗旱,今天是防洪... ...明天又是什么呢?
很多年后想起武汉,那最浪漫的事就是在武汉陪我亲爱的朋友们看海,在那狂风暴雨后!还可以看水陆两用公交车呢!
王号 天上有多少个三峡水库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556&do=blog&id=456639
六月初,曾从北京回上海,一路上,放眼机舱之外,白乎乎全是厚厚的积云,没有一丝缝隙。一路上也没看到一点点大地。当时就想,这么多云,要是打下来就足以解决南方大旱了。果不其然,后来天气急转直下,南方由旱转涝。大雨成灾。
昨晚想到这个问题:
大旱时,云雨在哪里?
大涝时,云雨从何而来?
几天大雨,降水量就超过了3.7个三峡水库的库容量。
而大雨之前,三峡开闸放水,刚放了几天,就说,再放15天就没水可放了了,而下游的旱情,却没有任何改善
天降大雨,才几天,就紧急由旱转涝了? 天上到底能藏多少个三峡水库呢?
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看来还是回来了吗
李世春 城市大泡汤:“百年一遇”PK“百年大计”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321&do=blog&id=458822
城市大泡汤:“百年一遇”PK“百年大计”
以前“百年大计”是个很响亮的口号,
现在人们不再提百年大计了,
更喜欢把“百年一遇”挂在嘴边。
毫无疑问,
“百年大计”需要经得住100年的考验,
今天谁能做到啊?
于是,人们就把“百年大计”一脚踢开,
玩起了“百年一遇”。
下场大雨,“百年一遇”;
下场大雪,“百年一遇”;
大旱一场,“百年一遇”;
大热一场,“百年一遇”;
大冷一场,“百年一遇”;
地震一回,“百年一遇”;
“百年一遇”,“百年一遇”,“百年一遇”;
老婆被人拐跑了,
习惯了顺口也说出:“百年一遇”!
杨学祥 北京昨日一小时降雨量超百年一遇:关注旱涝灾害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77&do=blog&id=458648
■发布
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继松表示,此次降水主要是受低涡影响,旋转的冷空气遇上本地湿润的空气,形成降水。市气象台的监测显示,昨天15点,降水最先出现在延庆,随后向城区移动。
市气象台于昨天15点15分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6小时内本市将出现雷雨天气,局地有短时大风和短时强降水。下午4点左右,城区内原本阴沉的天空变得更加昏暗,白昼如夜,不一会儿炸雷便在上空响起,大雨瓢泼而至。在大范围降雨的同时,莲花桥附近等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短时冰雹。
昨天16点10分,市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暴雨蓝色预警信号,称北部已出现局地暴雨,部分地区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40多分钟后,市国土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傍晚到夜间我市北部山区地质灾害预报等级3,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市气象台的统计显示,截至19点,城区平均降水量57毫米,达到暴雨级别。丰台、石景山、紫竹院、五棵松等10个监测站的降水量均超过100毫米,属大暴雨级别。其中,最大降水量出现在石景山模式口,为182毫米。
孙继松介绍,像雷雨这种强对流天气,特点就是雨量不均、强度大,加之这次降水持续时间较长,所以降水量较大。他表示,北京10个监测站点同时出现超过100毫米的降水的状况并不多见,但也算不上罕见。
市防汛办主任王毅介绍,这次的降雨是今年入汛以来最大的一场雨。具备三个特点,导致了积水。一是雨量大;二是强度大,北京一小时的降雨量达到128毫米,超百年一遇;三是范围大。
张学文 降水量为什么如此离谱?!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024&do=blog&id=458697
大气的最大含水量、一般含水量与降水量小议(4),2011-6-24
北京的多年平均降水量是57厘米深,而2011.6.23傍晚的暴雨中居然测185毫米的记录,这使北京城的交通一度中断。今年5月之前长江流域是大旱,而6月又暴雨成灾…确实,每年夏季都是让大家领会各地暴雨的野性。
暴雨为什么如此离谱?
根据前面三段文字的分析,无论是闷热潮湿的空气或者深厚的积雨云,当地空中具有的水分都不足以支持当地的一场50毫米以上的暴雨。空中含水量越大降水量也越大是很不严格的理由。
降水是气象预报里最难把握的现象。可传统气象学对它的理论认识是远为不够。按照水汽随空气运动的模型,根据水汽的辐合而形成的降水量也比暴雨量要小。
为了理解暴雨的机制,本人在《空中水文学初探》中提出,空中水汽是6个水分子组成的粒子的观点,这个认识与水分的铅直分布规律一致。按此思路,空中水就是现在公认值的6倍。显然空中含有300毫米的水分,挤出1/6变成暴雨就比较靠谱了。
另外我还根据统计物理学的热扩散理论,认为需要承认大气里水汽存在跨越空气气流而向气压低,温度高的地方的扩散现象,这也帮助理解为什么有如此离谱的降水现象。此外电场对空中水的运动的影响,还没有成为降水理论的一部分。这也期待理论突破。
降水现象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而应当使概率理论有用场。如果你把一吨小米从高楼顶撒下来。你不能指望它均匀地落在某区域内,它必然是多得多,少的少。在每粒小米落在某范围的各点的概率相等的假设下,你可以获得不同小米数量与其占有面积的理论公式,而它应当与波尔兹曼的分子动能分布是类似的公式。这个理论模型可以用到降水的面积分布上。我们在1981年获得了这个公式,随后证明暴雨的面积分布符合这个理论关系。它说明,北京昨天固然下了大雨,但是,大暴雨占的面积总是整个雨区里的一小部分。
所以,把概率理论(最大熵、最大或然)用到随机性性很突出的降水现象研究,会帮助我们利用最混乱寻找统计规律。
好了,联系着暴雨、空中水的4段小议到此收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