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素周期表是个误导”
——来自外星人的提醒
为了安慰地球人,不要误读外星人的心态,日前在杨真理先生的博客中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44801 留了以下一段话:“你们地球上那位叫霍金的有点脑残,你们地球人完全不用担心我们外星人来争夺资源!只要明白了动物、植物机体能量代谢的来龙去脉以及生化三羧循环,你们就会明白:生命体最大的资源需求是能源。我们外星人既然能够成功地来到你们太阳系,获取你们太阳的能源其实只是小菜一碟,同时也无伤太阳大雅。宇宙中无以计数的太阳足以满足我们亿万年的生存需求,何须与你们蝼蚁生物相争?小样儿!”
尽管杨真理先生代表地球人表示“谢谢好心的外星人!”却不料被其它“明眼地球人”看破玄机,揭了俺“真外星人”的底细,谓之:否则怎么能解读一个个千古之谜,简单得如同世界杯进球一般,接二连三!又释“质能奥秘”,又释“衰老本质”,又释“中医治本”,又释“经络之谜”……
既然裸了,索性奔一下,再给地球人秀两脚,这里先谈你们从中学到大学,再到硕士博士,天天供着、用着、顶着、拜着的科学圣表“元素周期表”——那是个误导你们心智的少儿读物,堵塞你们心窍的迷魂幻药!
这里别的不多讲,先拿金属元素铁开道:
1) 按宇宙中元素形成的规律,原子量小的元素应该丰度较大(原子序数为双数时有幻数效应,这个问题以后再讲),然而你们地壳中的铁元素几乎是地球上丰度最高的金属元素——是丰度规律趋势图中它应该出现的数量的1000倍(见后面附图)!你们竟视而不见,不去想想为什么!
2) 铁元素的原子核有着极其强大的结合能,使得铁元素的原子核成为所有元素中最稳定的原子核(铁前面的元素形成往往释放能量,铁之后的元素形成皆为“吃能大户”)!因此你们的地球核心只能是熔融的铁及其化合物!你们对此无动于衷,往周期表里不起眼的位置胡乱一塞!呜呼,佛在佛龛上是为佛,佛在墙角是为垃圾 ......
3) 在天然的宇宙中,铁几乎独霸了全体元素的磁特性(除了少数几个其它的元素有很弱的铁磁性),其磁性之强约为电子磁性的百万倍!你们地球的磁场全仗铁磁性的功劳,否则所有地球生物都将被宇宙射线消灭得干干净净!从铁磁性你们能否更深入一步想想它与万物之魂——电磁波(光)之间的微妙关系?!
4) 在地球生物的进化过程中大部分生化反应都靠以铁为核心的酶的催化,从原生的微生物到你们高级哺乳动物,而且其功效始终不渝,百万年如一日。你们生物体获得氧分子所携带的能量全靠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作搬运工!你们的文明是铁打的,你们的生命是铁给的,你们的物质世界是铁为核心的!然而你们对于铁在宇宙中的重要核心位置竟视而不见,待之漠然!
5) 你们的元素周期表按照化合价规律和四面体的稳定性排出了8个主族元素,根据电子的得失,各元素的最高化合价也随之递增。然而类似的10个副族元素,排到副族第8位“铁”时竞突然失去了化合价的规律(不是形成稳定的“8玉体”,也不是丢失8个外围电子,形成正8价物质,却是出现了与稀土元素相似的化学性质和化合价),你们还不觉悟。你们强行把Fe,Co,Ni 三个元素拥挤在一起,算成第8副族,这是天下最不公平的学术冤案,这是无知犯傻还是存心贬低?!
6) 你们的原子核结构研究,一下液滴模型,一下层子模型,把本来结构分明的原子核搅得乌烟瘴气,不想想挤在原子核内的质子群体们彼此之间‘零距离’的艰辛——强大的库仑力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斥力——只有把核子像伞(水雷)一样撑开,原子核才能活得舒展自在,而Fe的原子核结构恰恰就是打开认识原子核结构宝库的最好的钥匙(见附图),你们至今执迷不悟!尤其让我们哭笑不得的是,你们的“摸象学者们”把对超导本质的解释搞得七荤八素——他们竟然不明白,应该是原子核的结构决定核外电场和电子对的状态和行径!
出于外星智慧生物对你们的同情和怜悯,贴两张56Fe的原子核结构图和一张接近真实原子核结构的球型元素周期表(下面仅贴一张56Fe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图片,其余参见英文附件),给你们的科学大突破和‘中国创造’免费送一个来自外太空的特别关照,以示我们的诚意与友好。
英文附件(由于属于外星文件,不幸发生时空偏转,请歪脖子阅读):
300 A New Model of Atomic Nuclear Structure.pdf
以阿尔法粒子为小单元的56Fe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红色小球代表主族元素的核子排布状态与空间指向;绿色小球代表副族元素;黄色小球为原子核结构中的额外中子将副族元素的阿尔法粒子单元与原子核中心的氦核(亦为红色小球)相联接。主族副族的8个方向(8卦)指向正方体的8个顶点,从而形成配位化学中的6个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