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居士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艾云灿 活得明白、独到见解、与世无争、与人为善、独善其身的居士。

博文

教学十年路(8)教材甄选

已有 7495 次阅读 2009-5-4 08:06 |个人分类:教学十年路|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教学十年路


本文(8)为摘自2006年一份内部报告内容,关于“教材甄选”。此处有增删。






教材甄选一瞥
 
 
   钟南山院士说:“面对SARS,治病救人就是最大的政治!”。
 
  本人说:“从事教师职业,敬业精神就是最大的师德!专业水平就是最高的水平!”
 
 
  面对“生物恐怖”、SARS、禽流感、猪流感、……,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势力都很重要,而国民具备的“微生物学”学科教育程度及高素质就是最重要的核心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保持“微生物学”学科教育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就是国家利益。选择使用高水平教材,是国家利益要求,也是时代要求。能够使用国际先进水平的教材,对教师和学生专业能力都是严峻挑战。
 
 
  面对不断变化的复杂社会环境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种种冲击,怎样做到最大限度的创造条件开展工作,怎样做到不误人子弟,就是现代教师必须面对的职业心理冲突问题。越是资深教师,越是小心翼翼,越是言行一致和终身践行。
 
 
  教师日常工作,是必须依赖和服从职业环境的专业行为,身不由己。如何不断选择教材适应环境变化,反映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和改革的不断演变发展,本课程的局部环境变化巨大,本人始终坚持按照高标准执教《微生物学》本科生基础课程,在十年内先后使用四个版本国内外最新教材(包括双语教学和自编参考教材),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5~1999年。采用获“国家一等奖”教材《微生物学教程》(复旦大学周德庆教授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该教材比较适合于综合性大学本科生教学,我们使用这本教材为蓝本进行教学改革尝试的研究结果,发表在《微生物学通报》(1999,6)。主要问题是学生们逐渐感觉到教材知识更新速度不能满足需要。为此,我们编著《微生物学进展》(英文版)讲义,供学生课外阅读使用。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受益多些。
 
 
 
 
 
  第一阶段:1995-1999年。1993年新版教材(周德庆主编)。“笔记式”体裁,适合低阶学生使用,特别适用于中小班(~50人)讨论型课堂。“专业型”课程。大约50~60课时。缺点是图片少,易导致学生“记忆型”学习。
 
 
  第二阶段:
 
 
  2000~2001年。同时采用《微生物学教程》(1993年版)和新版的“十五国家规划教材”《微生物学》(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以弥补本学科知识更新快而优秀教材出版周期长之缺陷。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发现全盘使用国内优秀教材确有困难了。因为扩招开始了,多专业大班课,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中山大学课程体系大调整,课时大压缩,总体课程体系安排和教学教务计划安排与惯例差别越来越大,如这里将授课学生从3年级提前到了2年级,使得生物化学和遗传学课程都被安排在了本科程之后,而且总学时也大为减少(从108学时/60理论:48实验,锐减为72学时/40理论:32实验)。所以,我们不得不希望探索采用简明的新教材,逐步摸索适合实际情况的新教材体系。为此,我们改革了课程考核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表在《微生物学通报》(2001,2);还研究改进了“多专业大课堂教学艺术”,发表在《教学研究与实践》(2002,12)。

 
 
 
  第二阶段:2000-2001年。2000年新版教材(沈萍主编)。特点是一定数量精美图片,内容新颖丰富,许多内容都是从国外多种新版教科书中编译而来,起点高。“综述式”体裁,适合高阶学生使用。此时,已是扩招后的第一届。变为大班课多专业同堂,同时学校规定课时数开始减少为40学时,学生接受能力差异大,使用该书很困难。
 
 
  第三阶段:
 
 
  2001-2002年。考虑采用国际通用的原版教材和网络资源,精选科普性内容教学,照顾扩招而来的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直接利用国外资料尝试实施双语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已经从广州校区转移到珠海校区,授课学生已经是2年级(对上课的教师而言,类似于远程教育和辅导行为,工作量骤然巨增!),课程教学难度也更大了。不过,由中山大学“凯思奖学金”吸引来的全国各地优秀学生较多,学生们的英文普遍较好,我们经与美国一流大学联系授权,直接采用他们的在线网络资源和原版教材为参考,还自编了《ESSENTIAL MICROBIOLOGY》供理论课使用,直接用英文讲授核心知识体系大纲,让学生们在课外上网自由浏览消化国外在线网络资源中相关具体内容。我们启动尝试全程双语教学。课堂上采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英文讲授核心知识体系;课后利用EMAIL汉语通讯答疑,鼓励学生们基于Web的资源搜索写作小综述论文等活动,来强化“远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有效性,确保学生能够达到培养规格要求。实验课方面,同时开设部分学生自选的针对“挑战杯”科技创新的独立研究性实验活动。
 
 
 
 
 


第三阶段:2001-2002。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二届。自编“讲授型”讲义。适度降低难度,但选用学科领域的更新材料。以英文资料和中文讲解并重。此时开始,由小班课“专业型”改为大班课“科普型”教学模式。
 
 
  第四阶段:
 
 
  2003~2006年。正式引进新版《MICROBIOLOGY》(第五版)国际通用教材原版,人手一册,稳步推进和深入开展“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特别是该出版社还提供“ON-LINE 学习中心”支持,方便开展WebCT和与全球同行共享在线资源。这样,可以适当减缓老师在广州市而学生在珠海市的异地教学条件导致的学生学习环境问题。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弥补着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着眼研究建立适合于中山大学实际情况的系统教育教学新方法,并研究如何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使中国培养的“微生物学”人才更好的向国际高标准人才培养规格看齐。与此同时,对“教学哲学”(TEACHING PHILOSOPHY)有更多思考和逐步实践(下篇博文中具体叙述)。
 
 
   


 
第5版英文影印本(左);第5版中译本(中);第6版英文原版(右)
 
 
  第四阶段:2003-2006。直接采用国外新版通用教材,以“图表型讲授”,强调重新调整学科大纲系统和基本知识体系范畴,由此选择最新素材,进行“低起点、高落脚点、分段教学、分类考核”的教学思想。此时为正式大规模扩招,出现超大课堂(~250人)。将学科内容划分为两个阶段教学:“科普型”本科生教学与“专业型”研究生教学,使用同一本教材,但在不同时间段使用的侧重点和深度不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104-229743.html

上一篇:12 催
下一篇:教学十年路(9)教育技术
收藏 IP: .*| 热度|

13 刘玉平 阎建民 吴雄斌 马昌凤 刘进平 曹广福 张星元 杨秀海 陈国文 胡晓玲 魏东平 梁俊红 柳东阳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1: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