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数爱好者李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初数爱好者李明 数学推动科技,科技振兴中国!

博文

《吴文俊传》读书摘要

已有 6381 次阅读 2009-10-8 14:59 |个人分类:教育感言|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院士, 陈省身, 吴文俊, 数学家, 华罗庚

1.吴文俊1919年5月12日生于上海,中学时钟爱物理而自学数学.读英文原版小说《三剑客》及其续集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2.1936年就读于上海交大数学系,大三时对拓扑学兴趣浓厚,常去图书馆读豪斯多夫等人的著作,并阅读波兰著名数学期刊《数学基础》.
3.1940-1945任中学教师,1945年秋任大学助教.
4.1946年夏,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招考中法留学交换生,40人考中,数学专业考中的4人里面,吴文俊第一,其它三位是田方增、严志达、余家荣.
5.1946年6月,陈省身重返祖国,在上海建立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后迁至南京),同年8月,吴文俊成为该所研究员,受陈省身指导.期间,他简证了惠特尼对偶定理,由陈省身推荐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年刊》上发表,惠特尼看后说:“我的证明(未公开发表)可以扔掉了”.
6.1947年,留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师从埃瑞斯曼研究拓扑.期间,结识了霍普夫、托姆、江泽涵、关肇直,并参加了布尔巴基数学讨论班.
7.1949年初,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同年秋,应H.嘉当之邀到巴黎的“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受H.嘉当的指导.次年,提出了“吴示性类”和“吴公式”.
8.1951年,当普林斯顿大学的聘书寄到巴黎时,吴文俊已经在开往新中国的船上了.
9.1952年8月,任北大教授(受系主任江泽涵的邀请),同年12月,调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任研究员.次年结婚.
10.1956年,以“吴示嵌类”荣获“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获一等奖的另外两位专家是华罗庚(典型域上的多复变函数论)和钱学森(工程控制论).同年,参加第三届全苏数学会议,结识了盖尔丰德和庞特里亚金.
10.1957年3月,时年38岁的吴文俊被增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最年轻的院士.同年9月访问波兰和法国.
11.1958年,吴文俊受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示嵌类报告(未成行).同年9月,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技大学建校,华罗庚任该校应用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系主任,吴文俊任系副主任.
12.1971年,受“文革”影响,被下放到无线电一厂参加劳动.
13.1974年,吴文俊开始对中国数学史进行深入研究,1976年他开始研究定理的机械化证明.
14.1978年3月8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胜利闭幕,吴文俊当选为政协常委.
15.1979年,吴文俊偕夫人,与陈景润一同访美,应王浩之邀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学作机器证明学术报告,先后会见了米尔诺和斯梅尔.同年,中科院系统研究所成立,关肇直任所长,吴文俊由数学研究所调入系统研究所.
16.1980年,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同年,在陈省身的倡议下,第一次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国际会议(双微会议)在北京召开,吴文俊任会议主席.
17.1984年,专著《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的基本原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第四届理事长(前三届理事长由华罗庚担任).
18.1985年,在中科院系统研究所组织“刘徽讨论班”.次年,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中国数学史报告.
19.1990年,中科院系统研究所设立“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吴文俊任主任.
20.1991年,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并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1.1993年,获陈嘉庚基金会数理科学奖.次年,获香港求是基金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家奖.
22.1995年,第一届亚洲计算机数学研讨会(ASCM’95)在北京召开,吴文俊任会议主席,并作了题为“多项式方程组求解的特征列法及其应用”的学术报告.
23.1997年,获赫不兰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项).同年,担任973计划“数学机械化与自动推理平台”首席科学家.
24.2000年,吴文俊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获此奖的另一位科学家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5.2002年,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IMU’2002)在北京召开,吴文俊任大会主席,陈省身任大会名誉主席.
26.2006年,吴文俊获得“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这是中国国内学者首获此项国际大奖.第一届由陈省身获得,第二届由怀尔斯获得.
27.吴文俊培养了熊金城等拓扑专家,也培养了周咸青、高小山等机器证明专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7976-260485.html

上一篇:全国第七届初等数学研究学术交流会纪要
下一篇:刘培杰数学工作室∑系列书籍[已出版的56本]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