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zouyz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rzouyzu

博文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介绍

已有 5955 次阅读 2009-12-31 16:4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十年之前(1998年6月4日),Nature发表了两位年轻的物理学家(D.J.Watts和s.H.Strogatz)关于网络的一篇论文。一年多之后(1999年10月15日),Science又发表了另外两位年轻的物理学家(A.L.Barabasi和R.Albert)关于网络的另一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引发了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热潮。这个潮流席卷全球,涉及数学、力学、物理学、计算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金融经济科学等许多科学领域,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通信工程、电子科学,甚至医学、烹饪等许多应用学科。至今(2008年3月),D.J.Watts和S.H.Strogatz的论文被SCI收录的论文引用5670次;A.L Barabasi和R.Albert的论文被引用3275次。
    人们把周围的许多系统(天然的或者人造的,例如交通网、电力网、人际关系网等)看作网络由来已久,运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图论”对这些系统进行研究也已经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上述两篇文章的重要之处在于作者发现许多实际网络具有一些共同的拓扑统计性质,即“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这些性质既不同于规则网络,也不同于随机网络,正像近几十年来物理学家认为“复杂位于规则与随机之间”一样,所以大家把实际网络称为“复杂网络”。所谓小世界性是指实际网络具有比规则网络小得多的平均节点间距离和比随机网络大得多的平均集群系数(即邻点之间也相邻,形成紧密集团的比例);而无标度性则指实际网络中节点邻边数取一个定值的概率分布函数是幂函数(规则网的这个分布是函数,而随机网是正态分布)。这个幂函数标志基本单元与其邻居相互作用能力的极其不均匀分布。更加引人注目的是:_论文的作者提出了解释这些独特规律的网络演化模型,而且运用统计物理学方法从这些模型解析地得出了这些独特规律。这些模型的思想简单明白、直观合理。产生小世界性的机制就是一部分基本单元之间相互作用的远程性、跳跃性和随机性;产生无标度性的机制就是基本单元建立相互作用的“优选”(或者称为“富者更富”)法则。这是第一次把统计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引进网络或者图论的研究,因此,若与传统的图论或网络理论比较,也许可以说当前的复杂网络研究的特征就是统计物理学的进入,所以应该把统计物理学列入复杂网络研究的基础知识之中。
  • 内容简介
  •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从研究复杂系统的角度来介绍复杂网络。作为一本入门引导,前五章介绍一些复杂系统理论的基础知识,包括熵、计算机与信息、非平衡统计物理学、耗散结构与协同学、临界现象与自组织临界性、混沌、元胞自动机模型、复杂性的定义与量度、有关的统计物理学方法、博弈论、数理统计、图论等。第六、第七章介绍复杂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描述网络拓扑结构的统计性质以及一些有影响的网络演化模型。在第八、第九、第十章中介绍了网络上的物理传输过程、生命网络和合作网络与合作一竞争网络。其中侧重介绍了作者群体的工作。另外,《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阐述了作者们对复杂网络研究前景的一些看法,特别是在第十一章中介绍了关于复杂网络动力学框架的一些最新研究。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可作为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 目录

    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
      
    第一章 漫谈复杂性与复杂系统
    1.1 熵
    1.2 计算机与信息
    1.3 算法复杂性
    1.4 非平衡统计物理学、耗散结构与协同学
    1.5 临界现象与自组织临界现象
    1.6 混沌
    1.7 原胞自动机
    1.8 描述复杂性与统计复杂性
    第一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些有关复杂网络研究的统计物理学方法
    2.1 连续相变的平均场理论
    2.2 自组织临界现象的平均场理论
    2.3 流行病传播的平均场理论简介
    2.4 主方程
    2.5 生成函数
    2.6 率方程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656-282971.html

    上一篇: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下一篇:形式化方法B和UML的结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8: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