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考核又是一类敏感的话题,问题一个是在于如何做,一个是做的内容。从这两个视点看的话,显然“科研成果考核,不是要你亮出多少论文,而是要你讲你解决了什么科学技术问题,有什么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的提法不合适。因为
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意义或实用价值云云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期内知道,而考核则是每年度需要做的工作。
考核的环节显然是出自组织运营上的需要,第一位的意义是要让组织能有处于一个很好的工作状态。处于各级领导位置的人和被领导的人都此环节里都是被考核的对象,有些像研磨——不单是石头磨刀,同时也是刀磨石头。
考核显然是要对规划、计划的完成度的比较。这个完成度显然是在上个年度自己与领导共同拟定的。科研毕竟不是生产工作,不好定什么数字目标,但是对单位运作的贡献,对科学共同体的贡献,对科学的贡献,对教学的贡献,自身的提高等方面,用一些文字还是可以描述的吧?比如说写要钱的申请书,要下来最好,要不下来就算是一种自我提高。如果连本子都不去(能)写,那就是个问题了。
如此看来,考核的一半儿时间是要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反省,一半儿时间是要讨论下一年要如何做工作。在镜某看来,国人很多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单兵素质差、团队协作更不成样子。所谓单兵素质差,不大好描述。用个“政治上不大正确”的比喻就是“农村兵”,没见识。这样的队伍,协调再差些,纵然可以写出一些文章来,但也都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过是一个实验报告用洋文写了罢了。
做研究,首先要喜欢这项工作。但是国人的问题还是处在谋生的阶段。谈女朋友,都愿意找美女。但是找美女的代价要很高吧,因为很少见有带着美女去地摊儿吃饭的情景。科学研究也一样,因为科学就是一类“美女”。“农村兵”素质差的问题一半儿在其本人,另一半儿并不是其本人能够左右的。因此,对要读研、读博的学生,镜某都不主张去读。这几年的功夫搭上了可惜,有可能的话还是留洋去吧。对北大的学生、北大这样的学校都是如此,其他的也就不提了吧。当然,每个学科领域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如何能保持研究人员的士气?素质?这个如同女人们保持体重的困难程度有一拼。因此需要团队一起定期的“补钙”。对自己领域的最新发展都不知道,如何能有刺激呢?另一个就是要控制体重。对领导层,体重上去了很多事情就不好了:要么是多吃了,要么是辛劳量不够。
一个人用ppt讲10分钟,很多“考官”打分的“考核”办法基本上是个走过场的法子、应付的法子。数论文数/发论文的方法也是适应环境的进化型,基本上不能解决本质上的问题。什么又是所谓的本质问题呢?
《20万招到博士后了吗?》里有部分答案。但那毕竟是个养“赛马”的领域,优劣容易识别。如果是养“菜牛”的领域的话,识别个体的“优劣”远比认识肉的部位好吃与否困难。同时各部位的肉又有不同的吃法、做法。好吃与否不仅在于原材料,还在于如何料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