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多层剃刀”。
日期: 06/07/2015 08:28:57
如果胡须不重的话,几重刀片的意义也就不大了。因此有络腮胡子的说法。
言归正传。是不是搞物理的并不重要,要紧的是说事儿有没有道理,能否说出道理来。非A即B的论法在量子的时代里就比较没有道理。所以“单刀刮三趟和三刀刮一趟哪个效果更好?”不是好问题。什么是最好的?没有这个讨论则没有个判断标准。镜某以为理发店做的是最好的。那个可是一片刀。因此,问题的本质并不在“次数”,而在于感受。
一片刀也可以“成功”的理由也很重要:剃须之前先要用热毛巾捂,然后再用泡沫。这样做的理由第一是要让毛孔打开,露出胡子的根部。第二是要让胡子软些,切割时不需要很大的力气。第三是肥皂沫在皮肤表面的润滑作用。这些还都不是对刀的视点。刀要快,这是必须的。第二是入刀、运刀的角度和方向的问题。刀要快,傻瓜都知道。但是如何能快?傻瓜就不知道了。国产的刀片不过关,主要还是因为比较“傻”的缘故。干活儿的多是农民工。博士们、大学生们不创业,当然干活儿的就是农民了。
国产的刀片与洋人的,在显微镜下一看就知道了。国人的在几微米的量级上不够平滑,跟锯齿似的。这就是差距。材料上的、磨具上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还是教育制度上有问题,人的意识上有问题。
入刀、运刀的角度和方向也容易理解:刀是立着还是躺着,走向是顺茬还是逆茬。其实做学问也不过就是如此。但是国人的博士们基本上达不到这个水准。因此小炮也不必“很那个”。因为是说刀,所以“顺茬还是逆茬”不是议题,“立着躺着”才重要。小炮年纪轻,还不大懂吧?理发师运刀比较好控制立刀的角度,而且可以拉平皮肤,所以可以刮得干净。自己做就不那么容易了。角度立起来要伤皮肤。
因此问题就是要不伤皮肤而又要效果好的方法。不伤皮肤的做法只能是让刀躺着。但躺着切割的效果就差些了。因为刀口的部分与皮肤的接触度不足,为了避免受伤。这时多重刀口的效果就出来了!靠次数弥补了接触度,靠刀口的排列稳定了剃刀对皮肤的切入角度。这就是多重刀片的好处。
但是一个方法不能重复使用,重复多次的话就会达到饱和了。这就是世界要分层次的道理,需要有不同的法则和规律。不然的话还不得人比人、气死人啊?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896303.html
上一篇:
人工智能畅想曲下一篇:
Automated survey based on social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