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海外观察:美国牛校的奖学金资助】

已有 4027 次阅读 2014-1-27 13:06 |个人分类:留学资讯|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奖学金, 资助

严格说来,这篇的信息大多不适用于留学生。多数奖学金都限于美国公民和绿卡持有者(纳税人)。只有少数特别强调不分国籍的资助,才对国际学生有效。


关于need based 大学奖学金(scholarship)资助:填完 CSS Profile 和 FAFSA 才明白,原来是这样的

作者: 立委
日期: 01/22/2014 12:47:56


看来以前电视上忽悠拿助学金可以合法钻漏洞,半真半假。

现在知道的是:

1. 你的第一栋居家房子,甭管 多豪华,甭管你是不是把钱全投进去,都不在计算之列。

2. 你的退休金甭管你买了多少,也基本不在计算之列。说基本,表格中还是要填写的,但是明确说不会作为你可以使用的财产计算在大学 contribution 的。

3. 你的其他财产,工资等收入,二房以至n房,投资收入,银行存款等,都计算到你的支付能力的。

4. 在计算时,工资的权重最大。假设你的收入在受资助的范围,那么基本上是你多挣一万,孩子学费增加五千。而投资收入的影响较小,挣一万,孩子多付一千的样子。

5. 据说年龄也在计算中,因为将近退休的人的同样数量的财产与壮年的财产,对于支付能力是不同的,因为他们需要财产积蓄应对退休的到来。但具体这个年龄因素怎么 factor 到计算之中,不太明白。

6. 你的支付能力(family contribution)可以量化成一个具体数字,譬如3万。如果你所有在高校念书的孩子总共需要8万,那么你的 needs 就是 5 万,政府或学校就按照 5 万的上限来为你的孩子们决定助学金的数额。牛校有钱,比政府大方,门槛相对低,所以需求性奖学金一般来自学校。超级牛校如哈佛普林斯顿,几乎所有的助学金都是根据需要来的(need based),他们不发放 merit-based 的“奖”学金。原因可能是,能够进入这样学校的学生都牛孩儿,个个都是成绩斐然,不好再做区分奖励了。有意思的是,有些二流学校为了吸引一流生源,往往设立 merit-based 奖学金,有的免学费,有的还给生活费。他们知道一流生源中的穷学生是抢不来的,因为穷学生在超级牛校会得到足够的助学金,但是对于中产阶级家境较好人家的孩子,这种不看家庭经济情况只看成绩的奖学金,还是有吸引力的。

7. 从 6 看,你同时在高校念书的孩子越多,对你越有利。如果是双胞胎,那最有利,因为双胞胎在高校同时念书的跨度最长(至少四年)。

8. 从 4 看,如果你要失业,最好选在孩子上大学时候失业最有利。以前听助学顾问好像说过,如果你要创业,你也最好选在孩子念书期间最有利,因为创业者往往给自己开最少的工资。

9. 去几所名校的计算器大体算了一下,如果你家的年收入在24万以上,你一分钱助学金也没有。但是如果你降低到23万,就可能拿到两三千。因此,对于昂贵的名校(上学的 cost 大概是六七万),24 是个坎儿。

10. 其实也没有多少漏洞可钻,表格把你问个底朝天,你的经济能力一目了然(除非你违法说谎),如果是双职工的老帮菜,基本上都没什么戏,或者只有很少的杯水车薪可拿,还是乖乖做好过四五年紧日子吧。这个制度是合理的,你是中产,你不出全额,谁出?


11. 本来你能出全额学费,应该增加孩子的录取概率,因为毕竟你是给学校送钱,而不是去吃学校嘛。但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名校都遵循孔夫子的教而无类的古训,都有一个 need-blind admission policy,表明绝不会因为你贫穷而受到歧视。这些名校有的是钱,不在乎你的学费贡献。据说,非名校中确实有部分是优待有经济能力的学生的。



现在不知道的是下面几个因素在计算 needs (family contribution 以上的不足部分)的权重是怎样的。花点功夫应该可以搞明白,搞明白了就可以做助学金顾问了。如果现金存款权重够大,那么在孩子上大学之前,都拿它填到房子去,或多买养老金,可能是一个可钻的漏洞。但是为了多得到一些助学金,把现金流堵死了,也不一定是明智之举。


O, need-blind colleges are listed in wiki her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762699.html

上一篇:无故旷课
下一篇:再谈留洋读博还是读硕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2 曹聪 nfusux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0: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