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们的“研究”模仿的点评。
日期: 01/26/2013 21:51:15
上高中,老师给孩子们的寄语是要学会听大人的意见。这话在当初并不觉得有多么“意义深远”,但到了孩子的高二,寄语的分量就表现 出来了。高二里,学生们要用近一年的时间,做一个课题研究。题目不限。有文科的,有体育的、有理工的,有化学生物的。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学校的初衷不错,孩子们也很努力,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做研究有一种偏见,以为研究是一类闭门造车的过程。另外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写文章、做事情容易出现“跑题”的现象。这些当年镜某也是经历过的。做文章跑题是经常性的,脑子里好像是缺了一根弦。当年下棋,基本上没有赢过家父。这也是不能看出布局变化的缘故。
实际上模仿做研究要从与大人沟通开始,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家长沟通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换个方式,沟通就容易了。“换孩子”指导、讨论,孩子们就都给面子了。这个方法也可以推广到老人看护上。自家人看自家人,没有钱不说,还有个受气的问题。到别人家做同样的事情,矛盾就没有那么大。当然,还有些LLM们还想着换妻。这个事儿在此不讨论。
有个孩子的研究是探讨进房间气口和出气口位置设置与换气效率的关系。好学校的孩子素质高,实验设计里有很多闪亮点。比如说能做个透明盒子,将里面充满烟雾。通过排烟的过程来评价换气效率。用测光表,通过测量光通过烟雾区的衰减把排烟效率数值化。但问题是同学的模拟实验是用一般家庭用的电扇往盒子里“扇气”,其结果根本就不会成功。
这些孩子们不知道研究中的所谓实验,其实是在严密的思考之后才做的事情。想不好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实验”可谈。“实验”是对应着思考这类“虚验”而言的。如果在实验设计的阶段没有想周全了的话,都不知道要“验”什么东西,结果就是玩儿了。
泡沫也是孩子们喜欢的研究课题。比如说两个泡沫接在一起后的面夹角的角度是多少的问题,可以给出120度的结果来,应该说是个不错的研究结果。问题在于研究泡沫问题是否就要费劲去吹泡泡?能否有别的思路?换句话说,能否发现日常中的其他的“泡沫”现象?这个对孩子们来说是个“飞跃”。通过有这样的“飞跃”,才能得到提高。比如那位研究换气效率的孩子,镜某问家里排气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当然是答不上来。现在的孩子不做家务,没有清洗排风扇的机会。如果知道这个日常的话,实验盒子上的进气孔就要设计成抽气孔了。
孩子们是不愿意家长来学校的。镜某当学生的时候就不大愿意家长来,很羡慕家长不来的同学。今天的孩子们大约也是如此。有些作文后边需要家长评语的地方,孩子们就“代理”、“代办”了。对别人研究做评论,自家孩子当然也要有“反应”,会觉得很没有“面子”。但是被评论的一个实验小组认为镜某的评论很中肯,让孩子带话来,要求把评论写成文字!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呢。
那组的研究是这样的内容:高效率对风车叶片要如何设计安装?这里面有个迎角和叶片数量的问题。当然也有其他的问题。比如说,风车的效率如何来定义?显然,测量风车转速不是个好指标。但孩子们不幸地选择了这个指标。为这些孩子们重新写了实验设计,但愿对孩子们有帮助吧,虽然在时机上晚了半年多。
在孩子们看来,时间有得是,可以边做边学。而在大人看来,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上的宽裕了。昨天朋友们聚会,谈论到,再过几年,就不是“留守儿童”的问题了。“留守”的将会是镜某这样人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56978.html
上一篇:
与老前辈谈 NLP 及其趋势下一篇:
包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