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无眠是一篇科网热门的博文,回应就有五百多。文章是从博士生导师的立场、家长的立场叙述一位优秀博士生的择业问题。这位博士生选择了当中学教师的去向。因此程老师很是不可思议。
镜某很钦佩这位年轻人的勇气,也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的现场需要高档次的教师。教学生就如同庄稼施肥,有个合适的时期。早了、晚了都不好。这个阶段就是中学、高中的六年。这个时期需要有合适的教材、合适的教师。因为镜某曾经受益于这样的教师,有过体验,所以这样说。
镜某N多年前曾经打算做中学教师。只是薪水水平太难养家了。当时镜某的要求也不高,比如月薪1万。当然人家回答说校长才几千,为什么教师就要一万呢?的确,“值不值”的问题是个市场定位的问题。市场认为不值,你也要不来这个价位。要么就是“开小灶”。
镜某认为,中学教师可以有1/3是本科毕业后就入行的,1/3是博士课程后入行的。这样就有二十多岁入行的和三十岁入行的人了。还要有一部分四十代入行的和五十代入行的教师加入才好。因为教育界是个人类再生产的“车间”,需要有不同行业的精英加入、把社会现场的事情及时反馈到教育界才好。不能单纯依靠舆论文字的介入,还需要有人力资源的配合才好。
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博士专业毕业的视点、技能,要远比本科的强。学生能站在这样教师的肩膀上,无疑是学生们的福分。科学研究往往不差这几年。比如费马定理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几经有几百年了,不差这几十年的早晚。而对教育,则不能耽误。因为晚一年就要有一批人会因此不能受益。
孩子们学琴、学画、学舞蹈等各类班儿的费用都不少。如今的价位也到了1个小时1百元了吧。按照这个价钱,教师一天就要挣八百,一个月要一万六的水准。负荷率按60%算,一个月的月薪大约是1万的样子。这样才能让新一代人有“一技之长”。
有钱人都把还孩子送到外国去了。这说明有钱人看不上国人的教育。的确,镜某也看不大上国内的教育,因为教师和资源的档次在那里摆着呢。数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坐标轴。
质量不会因为数量多了就会有变好的趋势。一百个臭皮匠凑在一起也还是臭皮匠,不会是诸葛亮。因为见识本身就不一样,这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
乡下和城里条件的差有很多,所以大家喜欢城里。博士生,优秀的博士生去中学,就是让乡下变为城里。没有博士的中学教师,说实在的,就是学术上的、教育上的“乡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