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读《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有感之感

已有 4442 次阅读 2012-10-28 00:58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太平洋战争, 美日关系

读《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有感之感。
作者: mirror (*)
日期: 10/27/2012 08:43:13

“读《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有感”是黄老师读了邓蜀生先生三十年前(1982年)所写的《太平洋战争前的美日关系》的感想。邓蜀生先生的这篇文章如何来定位呢?镜某不甚明白。从【以《罗斯福与珍珠港事件》为题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第1期;后经修改收入《世界现代史论文集》】的说法上看,大约是被分类在论文类里了。

如何评价这样的论文,镜某不是专业人员。但是作为“万金油选手”,对这类文章还是可以说几句的。在镜某看来,这篇文章说什么并不重要。这篇论文中引用的52个参照文献倒是很有意思。《赫尔回忆录》被引用了12次。赫尔作为美日交涉的当事人,其回忆录无疑是一类史料。但是,《赫尔回忆录》这文献不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这类东西也就是当做知识分子的谈资,不能作为历史学论文的资料吧?

令黄老师“感慨”的邓蜀生先生的

Quote

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的矛盾从1931年到1941年是日益发展的,兵戎相见,并非意外。

的说法很是有概括性。但是作为外行人,镜某从这篇文章里读不出来美日两国在太平洋上的矛盾有什么样的矛盾,也读不出来这个矛盾是如何从1931年到1941年日益发展(激化)的。

镜某认为,做这类历史学的论文,首先要有一些第一手的资料。没有第一手的资料的话,就需要有超强的综合能力,通过第二手的资料把事情说得平易一些,系统一些。第二,要有一些“平衡”的感觉。比如这篇论文虽说是谈美日两国关系的,但绝大多数资料都引用美方的而没有日本的,这就是缺少“平衡”的感觉。

作为一个研究历史学同行的黄老师居然能对这类几乎没有学术意义的论文能“有感”,着实是令人大跌眼镜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626807.html

上一篇:赌命
下一篇:【科研笔记:NLP的词海战术】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