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的和勾兑的一文里,吴老师“借酒说事儿”。所说的事儿虽不错,但是所借的“酒”的说法却似是而非。编辑的“精选”更让这个谬误的思考传播开了,因此不得不为“兑酒”正一下名。
首先,与
酿造酒相对的概念不是“勾兑的酒”,而应该是蒸馏酒。
勾兑的说法有些不好听,但是洋文里blend(调制)的说法就比较中听了。
酿造酒的陈酿是否也要调制呢?依镜某的见识,也是要调制的。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产品的统一品味。这也是一类质量标准。自家喝的酒不兑(不调制)是因为没有条件,并不是因为好。当然,标榜8年陈酿的酒不能加新酿的酒,主要的原酒还应该是8年以上的陈酿。这是企业的良心问题。
蒸馏酒也要有个熟化的时间。这个时间也不是一味地长了就好。尤其是分瓶装了之后,时间的长短基本上失去了意义。熟化的时间,是在大酒桶里才有的意义,是勾兑之前才有的意义。储藏中的酒的品质,也是要检查的。并不是每一桶酒都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有的熟化得早,有的迟,这些都会有质量管理的。装瓶之前,当然要“
勾兑”(调制),这也是为了保证酒的品质。这类嗜好品,品味的一贯性是十分重要的。
至于“拿食用酒精和香精香料不仅可以勾兑出白酒,通过电视广告变成知名品牌”的说法、做法,镜某不甚了解,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
勾兑”(调制)的工艺,消费者需要有个合理的理解。这也是一个酒文化的体现。不能总是凭感觉论酒。
酒也是一类产品,每桶有些不一样。“
勾兑”(调制)其实就是个“平均化”的过程。当然这种“平均化”是有控制的,不是味道的“平庸化”。
陈年的酒,意义不在于是否好喝,而在于其稀有性和话题性。比如说买一些孩子出生年的葡萄酒,理由不是因为那年的酒好,而是因为是孩子诞生的年头。
喝酒在很多的时候,喝的是个说法,而不是酒精,更不是味道。当然,一般而言,
好酒的确是好喝。对酒也要有个欣赏能力。大家凑在一起,把各类酒都品一品,好酒的感觉就可以找到了。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