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外行说摄影,针对吴老师的“关于摄影的几点建议”

已有 2828 次阅读 2012-3-27 13:12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摄影

外行说摄影,针对吴老师的“关于摄影的几点建议”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6/2012 08:30:08

对吴老师的关于摄影的几点建议(增补)中的第三条景深的说法,庄老师提出了一个“批判”,曰:揭露和批判孤魂摄影科普的用心。镜某对摄影是“外行”,但对光学自以为是在行。前两天写了个帖子为什么单反相机拍出的照片好,影响相机的参数有哪些?有一个回应主张有三个因素。

吴老师的帖子不能说有错,但是总让人觉得那是在说用老相机摄影时代的事儿,与今天的设备不沾边儿。因为如今都有自动档,只要选对了档,一般不会有大问题。也就是说,1)曝光正确,2)焦点清晰和3)景深合理这三个问题基本上是一揽子解决了,4)画面安排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变焦(zoom)调节。这样才有了“傻瓜相机”的说法。与其说是相机“傻瓜”,不如说是摄影者不必用脑子就可以照出差不离的照片的“防傻”相机。

过去照相的难处在于光圈大小与胶卷的感度和曝光时间的三者之间的匹配。而电子化后的相机,曝光时间基本上是自动匹配,不需要用户自己去调节了。除非是用户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故意“调错”胶卷的感度。

因为“傻瓜相机”的自动,用户往往不知道按下快门时相机要怎么动。为了让用户把握相机的动作特性,一般的“单反”相机(单反已经是个过时的概念了,可以改读成高级相机相机)准备了几个模式:手动模式(M档),速度优先模式(S档),光圈优先模式(A档)和可调自动模式(P档)。AUTO档是一般所谓的“傻瓜档”,用户不能把握相机动作。

由此看来,3)景深合理的说法实质上是说光圈优先模式(A档)的摄影模式。也只有选择这个模式的时候,相机才能反应用户的对景深选择。

对于吴老师的这个说法,庄老师好心“提醒”摄影爱好者们,不要去攀比高价的镜头。用心用意都是好的,但是有些混淆了景深与图像细节的事情。把三维的东西投影到2D里面,难免有些信息要丢失。景深的问题正如景深所说的那样,是个纵向(光轴方向)的清晰度的问题。而镜头的口径,这个量是与光圈的大小无关的量,反映了与光轴垂直的焦点平面上的清晰度。但是这两个性质不同的东西都投影在胶片(光通量传感器)上,稍不留神就容易混淆在一起。显然,庄老师的(4)最后的部分,就是卖了这样的一个“破绽”呢。

话说到此,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镜某说口径的不同决定了一切了吧。其他的都不是本质的差别,也就是说可以找补回来的东西。唯有这个镜头的口径,只有尺寸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参量。因此说这是个“很爷们”的东西。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构图是一个事情,细节又是个事情。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6/2012 23:23:21

框架是人的因素,单细节是否能捕捉到则是设备的事情。艺术是个“软” 的,而设备则是“硬”的。构图差不多的时候,基本上是靠拼“硬”件了。

这里面一个是美军的军事思想,一个是所谓毛的军事思想。但是论打仗,设备总是第一位的。士兵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内心里还是想着设备呢。不然国人研制原子弹干什么呢?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有些艺术是含金量较高的,有的则不是。照相在过去不是,在今天也不是含金量较高艺术形式。
作者: mirror (*)
日期: 03/26/2012 23:17:02

含金量不高并不代表花费不多。比起其他的艺术形式来,依 靠技术的因素多些,开销也就大些。

Quote

一个真正的摄影师,经常需要根据具体场景加减曝光量。完全依赖自动测光是不行的。
是个说法。但是对这个这个说法换个角度看,与其说是“根据具体场景加减曝光量”,不如说是因为把握不住,所以才要加减曝光量后多拍几张。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552223.html

上一篇:说说网络时代里的图书馆的定位和作用
下一篇:镜子围脖:公用?共用?这是个问题。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1 张玉秀 吴飞鹏 马磊 曹聪 鲍海飞 刘立 齐伟 苏德辰 余昕 庄世宇 李学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22: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