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告别和葬礼

已有 4050 次阅读 2011-5-15 12:16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告别, 葬礼

告别和葬礼在原理上是两个仪式。御灵前是说埋没有烧(葬),有遗体的状态。
作者: mirror (*)
日期: 05/12/2011 05:41:18

烧了、葬了就“成佛”(灵牌、牌位)了。

设灵堂是死后家里要办的一个事情。讲究的人家办,不讲究的 不办。过去乡下是在家里死,所以灵堂也是遗体停放的地方。现在有个遗像代替,做个黑框子,再加上条幅就可以了。有名的人死了,会有人送来花篮、花圈,也会有人来吊唁。一般家里人都有些不知所措,需要有人来帮忙。

用个记录簿记录来客,一般分工作关系和亲戚关系各写一册,也是为了葬礼完后答谢用的依据。国人不讲究收钱。如果收钱的话,烧香之前签到的地方有受钱的人。仪式完后,一般还要提供一些吃的。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下葬要在死后若干天后,等到重要的人物来了之后才能作。没有下葬之前要“守灵”。“守灵”需要有蜡烛照明,白天也要点着。过了七十岁的人是天寿,可以用红蜡烛了。今天有很多“高科技”的蜡烛,成本低,可以点燃的时间也有把握。不到七十岁的人就要用白蜡。灵堂里可以放音乐,也可点香。在过去有消毒、驱味儿的意义。平常不见面的亲戚彼此见面,回忆一下故人的过去。镜某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烛光的晃动,回忆故人,后悔没有能陪伴着老人过晚年。甚至比生母的去世更悲伤,因为有这么一个“提供”悲伤的氛围。如果有遗体伴随的话,悲伤的氛围可能更临界一些。

葬礼怎么办也是个需要操心的事儿。家属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悲痛的空闲。需要通知亲朋好友,需要张喽葬礼的安排。有组织的人还要通知组织。谁能来,来多少人,有多少花圈等等的,需要有个大概的估计,定下了葬礼的日子后,才能通知。过去是电报,如今都是打电话了。想想这些事儿,生前自己办葬礼也是一个法子。至少很多事情不需要后人忙活了。远到的亲戚来了还要安排住宿、返程车票等事情。

过去婚丧都在家族的祠堂这类大地方办。北京城里一般是在殡仪馆里办了。虽然这些年来有些改进,但“改进空间”依然很大。礼仪改革先动起来的是婚礼。婚礼的相位要比葬礼早十几年吧。葬礼的“完成形式”可以参考电影入殓师。这是个日本的商业化了的仪式了。比北京的那些“土气”的葬礼来说,商业化了的葬礼很“体面”、省事儿。

火化完后,有个骨灰和安放的问题。对共和国有贡献的人,有资格在八宝山“上墙”(组织上负责保留骨灰)。当然配偶和孩子就不能上墙了。墙的排列,很有些梁山泊排座次的意味。对骨灰,一般市民可以选择抱回家,寄存和墓地安放的办法。寄存期间八宝山最长是3年,而且必须是八宝山专卖的盒子才给存。在寄存期间内要选好墓地,安放骨灰。买墓地也是个操心、费心的事儿。

北京的墓地里可以看到很多子女为父母立的墓碑。看碑文,亡者多为镜某的父辈,立碑者多为镜某的同龄人。要不要到墓地里来凑个份子呢?家里人能有个统一的意见也不容易。如同性教育一样,对死人的事情也不是很好启口。先从容易的事情上做起吧,自己选个照片总是可以的吧?家母从发现癌症到去世不到一百天里,有日记记录下了整个历程。这是镜某的主张:亲人们与其心神不定地护理病人,不如记录下来伴随逝者最后一段人生的过程来作纪念。

这也算是对岳母大人过世一周年的纪念了吧。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444365.html

上一篇:温故知新,说说哈工大机器人的话题。
下一篇:隆重推出:《立委录像:美利坚巡礼2011版(digital remix)》
收藏 IP: 99.90.69.*| 热度|

1 吴吉良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5: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