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委按:
这是一份珍贵的世界语运动的历史资料。西德教授Frank是当年世界语与科技结合的头面人物,统率圣马力诺的世界语科学院。黄华副委员长亲临71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前夕召开的国际世界语科技学术讨论会,致辞时曾特地提到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对其作用表示赞赏。从信中可以看到,教授71届大会后回德,一直致力于促成中德在控制论与世界语方面的合作交流,提出了非常详尽的建议和方案。这是一封通函,给当时中国世界语界的知名人物。我作为Frank教授青睐的青年世界语学者,也有幸收到此信及其计划中的出国合作的邀请。现特予刊出,并将当年译文附上,贡献给中国世界语运动的资料中心。
Frank 教授的长信的译文:
尊敬的同事:
这封通函除了给您以外,我还寄送给信尾列出的其他中国同事.我在贵国逗留期间就关于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的研究和发展问题方面的合作与这些同事交换了意见.前天我在汉诺威详细地谈了为这种合作取得足够的经济资助的可能性.结果形势很好,如果该项目的提议可以在今年十一月提交的话,可望在1987年二月得到肯定答复,四月取得第一笔钱.
我想提出两项建议:
1) "中德教育控制论工作领域的合作".取得的资助将用于:1.请广州(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和/或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和/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应用研究所)的科学家到我们研究所工作几个月(5-16个月)(到德国的往返机票应由中方负担);2.配置必要的设备材料(这些设备合作者最后可以作为本单位的财产带回中国);3.(较少的部分)作为必要的德语工作者的支出.
2) "中德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工作会议".取得的资助用于:1.4-6名中国科学家在1987年九月来德参加为期1-2周的工作会议的机票和逗留费用;2.4-6名德国科学家可能在1989年春季(需要的话也可安排在1988年)来中国参加第二期工作会议的机票钱(希望中方能承担逗留期间费用).
根据我将要做出的提议(该提议已经取得口头同意),其目的是:
1a) 基于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这儿已经现存的材料,进一步发展用中文和国际语的有关教育控制论的图书形式的,视听和计算机辅助形式的教学材料,包括语言(国际语,汉字)入门班,以便将来在中国应用.
1b) 基于(1a)取得的成果实现教学效率的比较性测量.
1c) 在中国实现关于在小学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实验,以便测量由于后来学习英语(或俄语一一如可能的话还有德语)而导致的语言学习的容易度,进一步发展在我们研究所指导下我们在欧洲所做的关于在3年级和4年级进行国际语教学的效果的研究和理论.
2) 实现运用国际语举行高水平的中德专家学术会议,以便促进科学合作并出书汇集这方面的成果(附德语和汉语摘要).
北京和广洲的师范大学的AN Wenzhu和FENG Zhengyuan同事已经了解了我的(德语的)暂时的上述第一项提议,这项提议正是我前天交谈的基础,到十一月下旬我必须根据所收到的汉诺威方面的意见和您的建议对该提议作一些修正.如果您准备合作(整个计划只有在至少一个中国单位一一科系或研究所一一参加并提供必要的信息的情况下才真正可行),我应该加上贵方的信息.所索取的信息是对下列问题的回答:
1) 您可能参加的项目的中文题目(同时请译成国际语)是什么?这个题目应该适于向您的上司呈报信息,并且表达出您将参与整个第一项项目中的哪一部分,如果您只对该项目的部分感兴趣的话.
2) 对于您可以实现的项目,无论是(a)在中国本身,作为贵单位的贡献,还是(b)按照您的希望由您或您的代理人在我们研究所的逗留期间去做,其目标应是什么?您现在已经可以作出怎样的工作计划或设想(包括所需时间)?
3) 按照您的预计需要多少钱(包括召开学术会议,旅费,以及在中国由您指导将要做的实验等等开支)?其中贵方本身可以负担多少?需要哪些物质上的帮助(譬如录有教学程序的视听磁带材料,需要的话还有其他的仪器设备等)?(这些设备材料预计大约需要多少钱?)
4) 一般地说,贵单位的任务是什么?人员,科室,仪器设备各有多少?
5) 贵单位有哪些科学家可能参加?他们的姓名,在贵所的职务和专业情况.他们中哪些可能来我所工作几个月?哪些将参加所提议的第二个项目(当然工作会议在内容上应与第一个项目相适应).对于每一位将参加合作的科学家,我们还需要几行科学研究简历和所发表的科学著述的清单(按照发表时的语言一一显然最可能就是汉语或英语一一列出著述的题目,尽可能也把题目翻译成国际语置于括号中).
关于来德合作的中国科学家的语言知识,我无法使人同意完全放弃对其德语的要求(这只有在纯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合作项目中才有可能达到),但是我们的下述要求取得了同意,即前来与我们进行几个月合作的中国科学家只需具备足够基本的德语知识(借助词典能大致看懂一张便条或简单的专业文章),但是他必须具有很好的国际语知识(能用国际语参加专业讨论,能够一一当然借助于世界语插图大词典PIV或其他语言工具书一一用国际语撰写学术论文).如果相反,该科学家有非常好的德语知识,其国际语知识稍差一些也无妨(能阅读,而且一一虽然很不熟练一一也能写和说).至于参加我们的工作会议的人(会议当然是用国际语),只要有很好的国际语知识和一点关于德语的概念就足够了.(对于我们的教育控制论和语言控制论项目,英语知识当然并不重要.)
取得这笔钱的条件是,需有青年中国科学家参加.我非常希望,北京的立委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需要.除了他,我在汉诺威磋商时还提不出已经有具体印象的其他具有极好的国际语知识的青年科学家.说到有极好的德语知识并具备迅速学会国际语的才能这一点,我倒想到一位上海讲师,她大约30岁,参加了我在那儿所做的一次讲演,后来跟我用德语讨论了问题.在汉诺威有人告诉我,这可能是古慧民(GU Hui-ming)女士.
如果您能参加合作项目并为此为贵单位就前面的问题作出回答,我就太高兴了.
此致敬礼!
寄: 陈原教授/GU Yijan/Men Guang-bin/
欧阳文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WAN Jiaruo教授/
LI Yunlin教授/
LI Kedong
~~~~~~~~
背景材料:
给黄华副委员长做翻译
71届世界语大会前夕,中国科学院世协举办了一个国际世界语科技研讨会,有幸请到了黄华副委员长莅临讲话。世协本来安排外交学院世界语前辈沙地教授做黄华的翻译,可临场前一刻钟,沙教授忽然跟我说:“你年轻,脑子快,还是你上场吧”。天哪,我才刚学世界语不到一年,虽然仗着语言学出身和词典的帮助,阅读写作并无障碍,可是并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口语翻译啊。沙教授看我犹豫,鼓励说:“你肯定行”。也是初生牛犊,糊涂胆大,这一激就呼啦上场了。往黄华身边一站,差点傻眼了,只见无数闪光灯袭来,眼前明晃晃一片白光。毕竟是外交部长出身,黄副委员长出口成章,抑扬顿挫,表情丰富。每说一段,就停下来等我翻译。我强作镇定,努力想复述,也只能挂一漏万。记得黄先生提到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我一时不敢确定圣马力诺在世界语怎么说,黄先生看我卡在那里,提醒道:“San Marino”。这次翻译实在不怎么样。表面上黄先生的每一段,我都应付了几句,但自己都翻译了些啥,根本没数。下场后,心里懊悔极了。我后来想,世协的主办人肯定更加懊悔,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个愣头青,早知沙教授临场换人,他们一定会安排其他世界语高手出场,北京世界语界可是高手如林。黄华啊,岂是等闲人物,绝不该有半点差错。不过,这次赶鸭子上架对我个人的命运却非同小可,它成就了我的婚姻。我的太太就是冲着我曾是黄华翻译,才同意跟我见面,最终结成良缘的。当然,这是后话了。
给 Frank 教授一家演示世界语机器翻译
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院长、西德控制论专家 Frank 教授是致力于世界语和科技相结合的头面人物。Frank 一家都热衷于世界语活动,在71届世界语大会前,他携夫人和女儿全家来访。来之前,信息管理系主任、老世界语者欧阳文道跟我联系,安排我为 Frank 全家现场表演我编制的世界语软件:一是我的硕士项目,一个世界语到汉语和英语的自动翻译系统(叫 E-Ch/A),二是我编制的一个英语到世界语的术语自动转写系统(叫 TERMINO)。这是他接待 Frank 教授的一个重头戏。我于是认真准备,在机房等待欧阳先生陪 Frank 全家进来。我的印象是,Frank 教授西装革履,风度翩翩,他太太雍容华贵,和蔼可亲,两个金发女儿,也亮丽鲜艳。我用世界语招呼客人后,一边讲解,一边演示。果然,Frank 教授一家对我的两个系统兴趣浓厚,当场试验了几个句子和一批术语,连连称赞。Frank 当即问我,你能尽快把该系统的概述给我的杂志发表么?我说,已经提交世界语科技研讨会了。教授说,没有关系,我们不介意,只要你允许我发表即可。Frank 教授回国后,以最快时间在他的控制论杂志作为首篇刊发了我的系统概述,这成为我学术生涯上在科技刊物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我也被吸收为圣马力诺世界语科学院成员。不仅如此,Frank 教授随后在他给陈原和欧阳文道诸先生的探讨中德合作计划的长信中,强调要资助李维硕士到他的实验室继续开发这套系统。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我未能成行。
我在另一篇记述我早期世界语活动的文章中提到了这封信与我的关系:
我198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留语言研究所,受到导师器重,春风得意。除了组里的日常研究开发外,每个周末都泡在所里,干些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都与世界语(Esperanto)的研究和应用有关。第一个项目是把自己的硕士毕业设计从封闭系统转为开放系统。这是我用 BASIC 编写的一款从世界语自动翻译成汉语和英语的系统 E-Ch/A。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当年少有的一个一对多系统,也算填写了“空白”。这项工作的直接结果有三。一是在演示后,受到德国控制论专家 Frank 教授激赏,除了决定在他的控制论杂志发表该系统的论文外,教授还写了长信,要资助我到他的实验室去继续开发这个系统(“我非常希望,北京的立委硕士能到德国工作数月以便使他的国际语到民族语的翻译程序能适应我们的需要”)。这本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出国机会,又不用考TOFEL, GRE和到处发信申请。当年出国热已经持续升温,而我和太太却浑然不觉,自得其乐。并没有把这次机会认真当回事,加上我的老板和导师刘教授巧妙劝阻,说要继续开发可以,让Frank教授出钱,承包到语言所来。知道自己走不成(觉得中途离开,跟导师面子抹不开),我就做顺水人情,把我的同事兼师兄乔毅介绍给 Frank 教授,成就了他的出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