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李白刘董85:汉字优越吗?】

已有 3351 次阅读 2018-1-12 11:27 |个人分类:立委科普|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汉字, 汉语, 构词法

李:
想到一个事儿,关涉词素这个议题,语言学基础课里面已经说得清清白白。但在大众认知中,甚至在专业人士的讨论中,还是常常概念不清。表现在那些流行的“汉字优越论”的各种演讲中。

汉字优越论因为与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搅合在一起,天然政治正确,因此无论怎样拔高、夸赞,无论符合不符合语言学基本原理,都容易大行其道 深入人心。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几千个汉字可以表达的概念,比几万个英文词汇表达的概念,还要丰富。

这种说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本质上似是而非,经不起语言学基本面的推敲。

要害在,这是苹果与梨子在比较。

汉字是语言材料的最小单位,是词素(又叫语素,morphome)。英文词汇表中的词不一定是最小单位,里面也有复合词(compound:black-board),也有派生词(work-er)。如果是词素与词素比较(这才是 apple to apple comparison),语言之间在数量上的差别绝不会如此悬殊。上面的 blackbooard(黑板)和 worker (工人)就不是两个单独的单位,而是跟汉字一样,一一对应,应该分解为四个语素。

正确的符合语言学常识的说法是,几千个常用的汉字对应西方语言几千个词素(词根或词缀),它们可以合成几万个常用词汇,代表了日常语言中所需表达的概念的绝大部分。

这样一来不就是半斤八两了吗。显现不出汉字的优越性,还是心有不甘。

其实,真要深究,还是可以更加合理地为汉字优越找到一些语言学的根据,而不是人云亦云地拿自家的“字典”(词素表)与人家的“词典”做粗暴比较。

虽然世界上演化这么多年到今天的主要语言,无论东方西方,无论汉藏还是印欧,在这个信息飞速流转的地球村,都有足够的语言材料来表达所需要的概念了,但是汉字为词素的中文还是有一些额外的方便。这额外的方便可以算在汉字优越头上,只是要表达清楚这个优越性,需要一些语言学。

比较英语的词素(词根 词缀),汉字为词素的中文,其造词法更具有产生性。

换句话说,国人可以更轻易地“造词”。这也可能是缺点,反正语文老师对小学生“生造词”一直是很不以为然的,过犹不及。他们的责任就是约束学生的造词能力,怕学生没必要地造出太多的词出来,行文不规范。但是,原理上说,这是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体现,应该算是优越的语言学特点。

今天听中文网络广播,听到一个超出我的词汇范围的词(术语叫OOV,Out of Vocabulary,其边界因人而异,我的OOV词对于我来说就是“生造”词)“区隔”(后来查了万能的互联网,发现是一个被共同体已经接受的词),因为这词于我是第一次听到,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就从汉字及其关联词汇(“区分”、“分隔”)意会到其语义。这说明什么,说明汉字组词有很强的随意性(明明有常用词“区分”,也不妨再造一个几乎完全等价 的词来),对于听者和说者的顺畅交流通常不构成障碍。增加的是灵活性、多样性,以及从灵活性而来的新鲜感(谁愿意老“墨守陈词”)和从多样性逐渐带来的细微差别(nuance)。

为什么同为语素,汉字组合成词,比起英语语素组合成词,更加能产呢?

要起床了。先停下,以后再聊(老话说,且听下回分解……)。

刘:
@wei 我对汉字优越论也持怀疑态度。不仅仅是你说的原因。我觉得汉字的表义性对词义的理解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当然是可以减轻学习新词的负担,看到新词也容易猜测意思(如你所说英语词素也有类似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会带来坏处,就是容易望文生义。有些词义仅从字面解释容易造成误导,另外一个坏处我觉得是带来翻译的困难,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外语新词的传入。

白:
“电脑”的命名跟汉字的优越性不知道有没有关系。

刘:
前不久还见周志华在微博上吐槽把Robot翻译成机器人使得这个词在中文里面的意思发生了变化

白:
还有,intelligent和smart都翻译成智能,中国凑AI热闹的人群一下子大了好多。

魯:
嗯嗯,Robot建议翻译成“若博”,信达雅.... 哈哈哈哈

白:
“肉薄”貌似也可以。

董:
把翻译中出现的瑕疵或缺陷,都算在汉字的“不优越”头上,欠公平。别人也许会举出“可口可乐”、“出水芙蓉”等来说“优越论”。其实,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好的地方,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汉语重义,英语重形。在思考和研究语义时也许可以更多地借重汉语。

姜:
有个机构试图把“Internet”翻译成“因特网”并强力推广,但大家都不认,都觉得叫“互联网”好。“互联网”易于理解,不必另造新词,民间其实也早就一直这么说了。

李:
@刘群 很同意,这正是我想要说的。

构词的灵活是很大的优点,也有副作用。不过,正反比较,我还是觉得,好处大于缺点。我这么说,除了源于汉字这个现象的思考,还源于我对世界语构词法的观察和研究。柴门霍夫对于构词法的设计,与汉字构词非常贴近,但更加“优越”。其结果是,学会几千个语素以后的世界语者,都可以随心所欲造词。副作用是,每一个造了新词的人,都留下了争论的空间。

根子在:新词所对应的概念到底是黑色的(必须最终通过词典注册来绑架),白色(透明)的(完全是compositional),还是灰色的(介于二者之间)?

譬如,电脑不叫 komputero,可以临时造一个词 叫 kalkul-ilo(calculator),留下的争论空间就是,你到底是指的 “电脑” 还是 “计算器”?

再如 筷子不叫 kuaizio,可以生造为 “mangh-ilo”(用餐工具),留下的争论空间就是,到底是 “筷子” 还是 “刀叉” ?

白:
我觉得望文生义出现误差是免不了的。

李:
对啊。
好在在说话的现场,这些误差和副作用会自然消解,所以,富有造词法灵活性的语言 譬如汉语和世界语,还是长处大于短处。对于严谨的场合,譬如学科论文 专利文书,这种灵活的透明造词法,常常让位于黑箱的新词,所以专业术语最好是音译(等价于生词)或直接用外文,或者起码在透明翻译后面再括号里注明外语的等价物,凸显其黑箱子特性。因为是黑箱子,留下的争论空间没有了。必须先给这个新词做一个定义,杜绝了望文生义的可能性。

白:
临时词就没有是否“地道”一说了。比如“马桶抽子”,是不是一定叫“抽子”不重要了,指出是疏通工具,就够了。

李:
所以,我同意董老师,汉字的表意性,及其汉语的自由度很大的造词法,大面上看是一个很大的长处。不求甚解,一般比两眼一抹黑好,至少对于人这点可怜的脑记忆量。到了电脑,再大的词汇都不是问题了,但词典是要“绑架”才有定义的,这个绑架的工作就不得了。好在最近有个深度神经的好东西,word embedding,有点神奇,可以在定义绑架这件事儿上发力。前提是那些个生词要有足够的大数据垫底。

白:
辅助望文生义的话,战斗机器人叫“肉搏”,对话机器人叫“若博”,那啥机器人………、

李:
需要的不是带标大数据,本质就是 clustering ,非监督的,所以还不真正构成太大的知识瓶颈。原理上属于 propagation,自动从有知推展到无知。

白:
非监督是正解

董:
说到翻译,还有“马桶”。一个不好的翻译例子是“抽水马桶”(flush toilet)--别误解为用来抽水的、像抽水机那样的用具。因为V+Nde结构,多数可以是用来V的N.

白:
往里抽不是往外抽

李:
马桶幸好是常用登录词,每个人的词典都内在绑架了,所以看上去透明的,其实是黑箱子。万一一个老外新学汉语,或者一个儿童第一次接触,就糊涂了,这与 马 这个词素有什么关系呢?

白:
@wei 跟“扎马步”不知道有多少关系。

李:
马桶为什么不给马用 而是给人用呢?好处是半透明,即便老外不懂为什么有马在里面,起码能蒙对这是一个桶一样的物件。

沙发 和 软椅 也是如此。后者黑箱子,必须扩大词汇量。前者不用,但。。。

白:
从“马拉松”到“半马”“全马”“北马”“厦马”,洋词儿变地道的土词儿了。
不是捆绑那么简单,有内生的能产性最恐怖了。

李:
“半马”“全马”“北马”“厦马”等,对于我还是要登录(记忆)捆绑才能理解。大概谁开始说 大半马,也许我们不用捆绑也悟出来了。

白:
捆绑+派生+简化.

有了例子,后面就是泛化了。京巴,也有点这个感觉,其实“大巴、中巴、小巴”究其根源也是这种类型。

【相关】

【语义计算:李白对话录系列】

《朝华午拾》总目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1094478.html

上一篇:【李白宋83:点评 “人工智能的诗与远方”】
下一篇:谷歌SyntaxNet是“世界上最精确的解析器”吗?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