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谈:构筑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按语】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将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空间格局战略的重要环节。2022年5月,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在即将公布之际,为推进空间协同规划的实施,有效开展上海大都市圈空间治理,推动都市圈交通互联互通目标的实现,上海大都市圈规划研究中心特别邀请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杨涛院长,以笔谈的形式针对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建设的相关议题进行阐释与解读。
要点1【都市圈交通强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在此背景下,如何理解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发展重点、实现路径等?都市圈层面的交通强国建设应如何实现?
杨涛:交通强国的建设目标与重点,可以从“交通自身强、支撑国家强、人民获得感强”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交通自身强,体现在综合交通发展理念与模式的先进性,交通规划建设与治理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交通科学研究和技术的先进性,交通设施装备和载运工具的先进性与完备性,交通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交通系统运行的稳定性、高效性、智慧性、可持续性等。
支撑国家强,首先既体现在面向全球开放、便捷通达,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全球合作、友好往来、互利共赢,又具备足够的韧性,支撑国家、国土和国民安全,履行大国责任与义务;其次是支撑“两个百年梦”目标,支持“新型城镇化”、“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区域平衡协同发展、城市带城市群都市圈都市区整体协同发展、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城镇国土空间紧凑集约发展等。
人民获得感强,意味着交通运输发展应当始终体现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让老百姓满意”的指导思想和服务宗旨;为人民的生存、生产、生活和生态提供交通运输坚强支撑、有力保障和优质服务,使广大老百姓的出行更加安全、便利、快捷、可靠、舒适和公平。同时,交通运输发展和老百姓出行也应当以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等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城市群、都市圈层面的交通强国建设,应立足于担当国家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和战略使命,面向国际、国内两大扇面和国土轴、城市群、都市圈和各成员城市全市域多个层次,建立广域开放、互联互通、共建共治和共享共赢的一体化、高质量,国际化海陆空枢纽群、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和提供都市圈全域全息全民化的客货运输与居民出行智慧服务体系;营造高效集约、安全安心、绿色低碳的都市圈城镇空间格局、交通运输结构和居民空间活动与出行模式。
要点2【长三角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构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协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近几年长三角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中。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应确立怎样的愿景目标和强大系统?应如何构建?
杨涛:长三角城市群是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活力、潜力和前景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正致力于构筑卓越的全球城市大都市圈。应立足于构筑“全球开放、高效便捷、绿色生态、安全韧性”的,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的,具有世界级水准的大城市群和大都市圈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面向国际,要构建面向全球的世界级空港枢纽群、海港枢纽群和通达世界各大洲的洲际高铁网,建立发达高效的集疏运网络以及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以满足国际间频繁的商务、商贸、旅游及高端物流需求和一日通达的服务目标,支持长三角区域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全球经合,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向国家,要构建以大沿海、大沿江、沪银、沪陕、沪昆、沪广等国家综合运输通道为主轴,以空港、海港、江港、高铁港为枢纽,枢轴结合的广域对外及过境综合运输体系,以满足长三角区域强大的对外和过境转运需求和半日通达的服务目标,同时支撑长三角区域在国家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和城镇经济产业发展中发挥引擎带动和辐射传到作用,为实现“两个百年梦”做出交通贡献。
面向区域,要构建以高速铁路、普铁干线、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多层次、多模式、多式联运、协同融合的区域综合运输体系,形成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都市圈、都市区,以满足长三角城市群内部旺盛的商务、旅游等城际出行需求和2小时通达的服务目标,满足各大都市圈同城化通勤出行需求和1小时通达的服务目标,同时支撑长三角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引导区域城镇空间轴向集聚集约发展。
面向城市和城乡,要以快速公共交通、快速道路为骨架,以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导,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绿色化、智慧化、便利化高品质城市和城乡交通运输体系与服务,以满足城乡居民日常通勤、生活、休闲、健身等多样化出行需求,形成30-45分钟便利通勤圈,10-15分钟健康生活圈,同时引导城乡空间的集约节约发展,保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综合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引领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智慧发展”理念和策略。统筹发展是要统筹协调交通运输与经济、产业、城镇、社会发展的关系;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及其内外交通和城乡交通发展的关系,实现综合交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引领发展是要充分发挥交通支撑和引导作用,以世界级的综合运输体系和服务,支撑长三角区域打造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制造业基地和世界级大城市群。以复合运输廊道和综合运输枢纽引导区域城镇带、都市圈、都市区的合理重组和发展。集约发展是通过改革和创新交通运输体制机制和运输政策,转变长三角区域交通发展模式,调整交通设施建设重点,促进运输方式与运输组织集约化、城镇空间与土地利用集约化、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集约化。以多元化公共交通优先引导都市区、城市用地的集约发展。依托货运交通走廊,沿海、沿江港口和航空港以及铁路、公路货运站场,引导工业、物流用地向临高速公路园区、临港工业园、临空工业园集聚发展;以差别化的运输供给与政策调控,引导本地区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绿色发展是鼓励和引导集约高效的出行方式和运输组织,从运输源头上减少交通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努力提高城际、城市和城乡客运交通中公共交通分担比例;要营造优良的步行、自行车交通网络体系和环境,保证短距离出行和休闲健身出行的安全安心、方便健康。智慧发展是既要充分利用民主法治和大数据等手段,建立科学理性、动态及时的智慧化综合交通决策与治理体系;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技术,为人和物的移动提供便利化、即时化、个性化的一键式出行服务。
要点3【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如何构建“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这个命题与任务。多层次、多模式轨道交通对于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满足长三角城市群高强度、高密度、高质量出行需求与服务,引导低占用、低能耗、低排放绿色交通模式,支撑长三角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引领城市群紧凑集约、健康可持续发展,意义极为重大。“轨道上的长三角”内涵外延?
杨涛: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总体目标是形成包括超高速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轨道快线、城市地铁、轻轨等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提供与长三角城市群快速便捷联系相适配的多层级轨道交通服务,发挥轨道交通在长三角区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支撑和引导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具体包括:
形成主要城市群之间高铁一日交流圈。要构建长三角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世界级城市群,与图们江、辽中、环渤海、海西、北部湾、中原、关中、长江中游、成渝、长株潭、滇中等次级城市群高铁一日交流圈。近期实现1000公里以内城市间5小时通达,展望超高速铁路发展,远期有望实现1000公里以内城市间2-3小时通达,最终形成主要城市群之间高铁一日交流圈。
形成长三角城市群直联直通城际快速铁路半日交流圈。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间高速铁路直达联系,实现高铁站到站0.5-1小时通达,促进各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构建各大都市圈中心与都市圈次中心、组团中心的快速城际轨道联系网络,实现都市圈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其他县市1小时高铁通达,都市圈中心城市与85%长三角县市实现2小时高铁可达,形成长三角城市群轨道交通半日交流圈。
形成四网融合的都市圈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构建以沪、宁、杭、合、苏、锡、甬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级轨道交通体系,推进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融合发展,实现都市圈1小时点对点、公交化便捷通勤联系,支撑都市圈日常紧密往来联系,形成都市圈轨道交通支持下的一小时通勤圈。
要点4【双碳背景下的大城市交通发展】: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若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全球气候暖化及“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城市乃至都市圈的交通规划、建设、管理与原来的有何差别?相应策略应如何调整?
杨涛:根据相关权威研究结论,交通运输业直接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1%;在城市化地区占26%,如果考虑交通运输间接影响到的生产生活生存方式改变带来的碳排放,现代交通运输方式造成的碳排放占全部碳排放的贡献度可能接近50%。所以交通运输及相关领域是减排减碳的关键领域,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与重点任务,应在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理念、理论、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城市与交通集约节约、低碳绿色发展的可行之路。可以从以下诸方面措施和行动着力推进:
交通减量,源头治理。土地利用是交通需求产生的源头,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之间存在着强大的互动关系。应将交通减量、绿色低碳理念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大都市圈和大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之中,。应突出公共交通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积极推动轨道上的城市带、轨道上的城市群、轨道到上的都市圈和公交都市、公交走廊、公交社区、公交楼宇规划建设,做好城市功能综合布局规划和配套公共设施的同步建设,从而实现公交引导下的城市居住与就业平衡、居住与消费平衡、尽可能减少跨区长距离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总量。
公交引导和公交优先。在运送同等数量乘客的情况下,公共汽车占用的道路空间是小汽车的1/9、道路环境污染是小汽车的1/15,能源消耗是小汽车的1/5。双碳目标背景下,大城市群、大都市圈和大中城市都需要突出公交导向和公交优先的理念、战略与实践。应尽量将70%以上的居住人口、就业岗位和消费吸引源,规划安排在轨道公交走廊沿线和公交枢纽周边500米范围内,让绝大多数居民能在300~500米距离内到达轨道或公交车站。同时,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给公交车辆充分的优先通行权,并保证公交发车频率不超过5分钟,高峰期不超过2分钟,最大程度让居民公交出行享受足够的便利性、时效性、可靠性,提高公共交通对小汽车的竞争力和乘客公交出行体验,减少居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
慢行友好、绿色出行主导。慢行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是最为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保障慢行友好的出行环境,引导居民出行方式向低碳绿色出行为主导刻不容缓。应围绕居民日常生活,立足于5~10分钟慢行便利生活圈,片区内出行以步行、自行车主导;跨片区出行公交主导,遵循TOD理念规划营造公交社区、公交楼宇,优化、整合慢行道网络和设施,做好轨道公交车站接驳换乘,提供门到门响应式微公交服务。通过友好慢行环境的构建,鼓励慢行出行,实现绿色出行(公交+步行+自行车)分担率不低于80%。
小汽车交通科学管控。国内外城市经验表明,随着小汽车交通的日益普及化,小汽车尾气所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导型因素之一,占比超过1/4。要实现绿色出行主导、双碳目标达成,必须对小汽车交通进行严格管控。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规范标准等非行政手段,提高小汽车拥车成本、用车成本、停车成本、违法成本,降低居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智能交通、智慧导航和科学精细化交通设计等技术手段,改善道路交通秩序,提高道路交通通行效率,也可以有效降低交通碳排放。
2022.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