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国之大者”的重要内涵构成与要求
交通运输是国家、地区和城市发展的引擎、骨骼和血脉,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发挥着引领、支撑、服务作用;同时,对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具有不可缺失的保障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经济、重大基础设施等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韧性”是“国之大者”的重要内涵构成与要求,应当把“安全韧性”发展理念、要求与实施实效贯彻到城市与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还不单单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安全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1]中明确提出“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的目标与使命要求,将“安全”放在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求的首要位置。构建“安全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需要全面考虑保障国家安全、国土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所需的交通运输供给与服务;需要全面考虑满足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商贸流通和广大人民群众通勤通学与生活出行等所需的交通运输供给与服务。“安全韧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无论战时、灾时、急时和平时,都需要具有足够的充分性、完整性、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可修复性、可替代性。
2 正解韧性交通与安全城市的要义
“韧性”与“安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韧性”,就没有“安全”,至少不可能有完整的“安全”。“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原始要求、基本要求和终极要求,而“韧性”是城市安全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安全”的必然要求、内在要求和常态要求。安全韧性要求从城市产生起源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否则城市就不可能不断生长演化和发展到今天。因此,有人认为,“韧性城市建设是打造城市安全的新发展范式”[2],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而那些已经消失的城市正说明了那些城市正砸哎发展中忽视甚至忘却了尊重自然、遵守规律,缺少了安全韧性,未能成功抵御自然的或人为的天灾人祸!如公元4世纪前后突然神秘消失于沙漠之中的的楼兰古城;还有建于约15世纪的马丘比丘[3],位于秘鲁共和国库斯科省西北75公里。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的入侵和印加帝国的没落而被遗弃。还有公元7年因维苏威火山大爆发被毁灭的庞贝古城[4],清康熙十九至三十五年(1680-1696)年间黄河夺汴入淮被洪水淹没的泗洲古城[5]等等。而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具有5000多年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留下了几百座千年古城,至今还充满生机活力,恰恰证明了我们国家和城市的安全韧性是无可比拟的!
在设计一座大桥时,不会只考虑它能够承受多少车辆通行,还要考虑到大风、洪水、地震、撞击等特殊情况下它是否能屹立不倒,这就是‘韧性’,一座城市也是如此。要想提升城市的“韧性”,建设安全韧性城市,硬件基础方面,需要建设和提供体系完整和功能完备的防灾防疫、抗灾救灾设施体系,应急救援设施体系,市政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生活供应、卫生环保等城市运行保障体系;软件基础方面,需要培养建立充分且胜任的防灾救灾、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完整的防灾减灾、应急救灾、卫生防疫、法律、规范和标准,高效有力的防疫抗疫、应急救治、配套保障等决策指挥、组织实施、协调监督、宣传疏导等体制机制。必须把城市防灾防疫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到常态化重要工作和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中,确保各类抗灾防疫硬件设施建设到位,大灾大疫来临,有备无患。
之所以产生“韧性城市建设是打造城市安全的新发展范式”如此错误认知与判断,正说明,当今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太过急功近利,太过麻皮大意,严重忽视了“安全韧性”是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行保障的基本要求、基本功能和头等大事,以至于当战争、灾难和危急事件发生之时,毫无防备、仓促应对、无所适从甚至束手无策,才会不断出现不应有的灾难性事件与后果,导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交通运输与城市安全和韧性城市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战时、灾时、急时和平时,城市都会产生各种人和物的移动与运输需求,都离不开人和物的移动与运输的服务保障。包括交通运输功能在内的城市韧性既体现在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预防和抵御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灾害冲击,防止灾害与损失发生,减少减轻灾害损失,并可以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并且,城市建设发展要保障城市与生命的长治久安,城市还必须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提升对灾害的适应能力。而交通运输系统的韧性,是韧性城市、城市韧性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交通运输系统的韧性安全,就不可能有城市的韧性安全,也就够不上韧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
3 城市交通领域安全风险与有效防范
城市交通领域存在的安全风险、韧性缺失,包括了人、车、路、管、环境等诸多方面诸多环节诸多要素,非常复杂,并非几句话就能说得清的。其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城市交通发展决策,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使用、维护都与人有关,还有驾驶员、乘客、行人等等各类交通参与者,以上各类人群的失误错误,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有可能产生安全风险、导致安全事故。因此,韧性交通、安全城市建设,首先要从人做起,让城市与交通的决策者、规划者、设计者、建设者、运营者、服务者、维护者和所有使用者(司机、乘客、行人、自行车者等),都需要树立起安全意识、风险意识、防范意识,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
就城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而言,我们可能遇到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与韧性缺失,也很多很复杂。既有来自外部的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洪水等造成路桥损毁、交通中断,火灾、撞击、严重超载等造成路桥损毁等等;也有源自自身的体系缺失、年久失修、结构缺陷、材料缺损等等,从而导致轻则路桥设施毁坏,重则导致车毁人亡,更重则导致群伤群死等灾难性后果;还有可能是外部天灾人祸与交通设施自身缺陷缺失同时发生,如此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更会使灾难加深扩大!这些安全风险与韧性缺失,有可能是城市规划、交通规划不科学不合理不周全造成的,也可能是交通设施设计、建设和运维不科学不合理不周全乃至偷工减料造成的,还有可能是外部不可抗力所造成的。
为了规避这些不确定的风险,有必要从城市交通顶层规划设计来提高交通韧性。第一,需要对所在城市及其所处区域潜在的风险种类、风险源、风险概率、风险程度与级别以及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系统调查、识别和评估,并建立常态化的监测与评估系统和机制;第二,对城市与区域安全风险防范、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应急保障以及灾后重建与修复等,对城市与区域综合交通体系、设施和运输保障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与分析;第三,将上述风险识别与评估结果及其对于综合交通体系及其运输保障的需求,作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基础和依据;将“安全韧性”规划要求、标准、内容纳入到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全要素、全图则。
城市安全风险多种多样,不同安全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危害与损失、防范与救援救治方式、需要交通运输提供的服务保障等等也各不相同。因此,交通运输应对不同安全风险的策略、措施和手段也存在很大差异。基于“安全韧性”考量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与保障,需要充分考虑安全风险隐患以及应急救援措施手段的多样性、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和可替代性。而针对于非灾害状态下正常运行的交通体系而言,除了确保交通基础设施、载运工具的防水防洪、抗震抗风、结构安全坚固稳定耐用等等之外,更需要突出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弱者优先、人本关怀的理念与情怀,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载运工具设计制造乃至运输服务、交通管理中,处处悉心考虑交通安全和无障碍设计,如规划建设安全、连续、平整、舒适的步行自行车道路网络系统,保障足够的步行自行车道宽度,足够的路面行人过街通道数量、行人过街信号时间和路中行人安全停留岛,选用配置低地板公交车,完善各类无障碍交通设施等等。
4 践行双碳目标承诺,推动公交优先,鼓励绿色出行
全球气候暖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由此造成冰川消失、海水上涨、沙漠扩大,灾难性气候日益频繁,已经对全人类生存安全、发展安全构成了越来越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庄严承诺!近30年来中国城市小汽车普及化陡然加快,加上低成本使用、低成本停放,不但造成道路交通拥堵迅速蔓延,更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总量与占比迅速提升!交通及其相关领域的碳排放在城市碳排放中占有至少四分之一以上份额。因此,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城市交通减碳脱碳的努力与贡献,且迫在眉睫。城市交通的减碳脱碳应当成为促进推动城市“双碳”目标战略与行动的重要内容和关键行动;而推动公交优先、促进绿色出行又是城市交通减碳脱碳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公交都市、公交优先、公交优秀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广大市民乘客方便、安全、舒适、舒心乘用公交;愿意、乐意乘用公交。因此,首先需要深入系统全面了解调查掌握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特征和出行方式选择心理特征;其次,充分认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公交客流时空分布与路网分配的分层分级和不同公交方式的适应性;第三,构建基于居民公交出行多样化选择特征和分布特征的多种公交方式制式公共交通体系,包括高铁、地铁、轻轨、中运量公交、快线公交,路面常规公交、需求响应公交、定制公交、社区公交等等,并做好铁路、轨道、公交、步行、自行车的多网融合、无缝衔接,实现公交的全域、全程、全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市民乘客方便、安全、舒适、舒心乘用公交;愿意、乐意乘用公交,最大限度提升和稳定公交客流规模、强度与公交出行分担率,最大限度减少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减少交通碳排放。第四,要通过差异化的小汽车交通供给与调控措施(包括汽车牌照税、注册税、消费税、燃油税、排放税等经济杠杆,停车设施差异化配建标准、差异化累进制停车收费等),来有效调节小汽车出行需求,降低道路交通压力!
5 加强交通安全韧性基础建设、全息监测与科技攻关
安全无小事、风险随处在,警钟需长鸣、防范第一位!我们需要把“安全韧性”作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基本目标、底线思维和红线围栏。要加强安全韧性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性研究和科技攻关,尤其是要加强国家、地区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承载力、适应性和可靠性研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与交通体系安全韧性常态化的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建立灾害、事故和风险调查与数据采集及全息数据库系统与大数据系统;政府尤其是安全应急、公安、消防、交通与医疗等部门和机构,科研机构和全社会都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防范与应对体系、制度,全社会要形成安全风险防范的自学习、自更新、自提升、自完善类AI机制。
交通运输部门、交通规划设计单位等要加强“安全韧性”意识、理念、内涵、标准、内容、要求等技术培训;将“安全韧性”内容及要求纳入交通规划设计的技术规程,并加强技术审查;要将“安全韧性”设计纳入规划设计成果评优报奖考量因素;要建立并执行规划设计“安全韧性”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6 结语
建设“安全韧性”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我们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尚任重道远,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虚心学习、真抓实干。本文做了粗略梳理、解读,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见解建议,可供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参考,不当之处请同行学者们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央、国务院,《交通强国建设纲要》,2019年9月
[2] “韧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安全发展新范式,北京青年报,2021.11.15
[3] 马丘比丘(秘鲁印加遗址)_百度百科 (baidu.com)
[4] 庞贝古城(亚平宁半岛古城)_百度百科 (baidu.com)
[5] 泗州城(江苏古城)_百度百科 (baidu.com)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6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