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男女学生比例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

已有 4532 次阅读 2010-10-19 17:06 |个人分类:研究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生比例, 男校, 女校, 群体认知

How the proportion of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influence cognitive ability of students

  将认知方程组[1]中的认知模式方程应用到群体认知过程中[2],可以得出了一些很有趣的结论。
 
其中的一个结果为:在一个大的群体中存在两个年龄相同的小的群体,这两个年龄相同的群体之间,个体有相互作用(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在每一个小群体内部个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群体内部相互作用)。如果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于群体内部相互作用,则在两个小群体的个体数量相等的时候,大群体的平均认知模式可望达到最大值。由于平均认知模式在一个方面反映了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则这也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群体的相互作用,几乎所有个体的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都能有所成长。而相反的情况,则两个小群体个体数量相等的时候,平均认知模式将为最小值。且所求出来的平均认知模式要小于单个小群体的平均认知模式。
 
这样的结果可以在计算一个班级的男女学生所占比例中得到应用。也就是说这个比例为多少,才能比较有效地促进班级成员的认知发展?
 
一个班级中的男女学生可以看做两个小群体,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男学生-男学生、女学生-女学生、男学生-女学生。其中“男学生-女学生”相互作用为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男学生-男学生”、“女学生-女学生”相互作用则为群体内部相互作用。
 
这里分成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在一些传统的文化环境中,男女学生之间的交流有隔阂和障碍,因此在一个男女混合的班级中,男女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量就会少于群体内相互作用量。由文献[2]可知,在这种条件下,一个班级中的男女学生数量如果相等,则意味着这样的班级对于学生的认知模式增长作用不大,反而那些男女学生分开来上课的班级或学校中学生的认知模式可以获得更大的增长。例如在世界上一些地区中,一些传统的家庭更愿意将自己的子女送至“女校”或“男校”就读。现在看来这些学校的存在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而如果在一个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中,男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比较充分,一般情况下,这种相互交流比同一性别群体内部的相互交流有效一些。意味着这时候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大于群体内部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男女学生比例趋于相等,各占一半,对于学生的认知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样的结论,这里给出的建议就是,在男女学生混合的学校中,应该鼓励男女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而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年学生来说,应通过适当的方式消除学生对相关话题的神秘感,达到减少男女学生之间交流障碍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每个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至于那些传统的社会,尽管理论分析得出了男女分校效果要好的结论,但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即只要条件合适,对于所有青少年来说,男女学生之间的交流效果要比同一性别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好。从班级授课制确立以来直到现在,这种独立的男校和女校所占比例较少也充分说明了这样的问题。
 
当然以上仅仅从认知方面来进行分析,实际上很多研究表明,在学校中的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关系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的其他因素也非常多,期待有更多的相关文献来关注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程智.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认知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 [O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 程智. 用认知方程组解决群体认知问题 [OL].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374895.html

上一篇:谈谈为什么要选择科学网
下一篇:与曹大侠一起做奥数题
收藏 IP: .*| 热度|

2 唐常杰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