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书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eobob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博文

算人间知己(2)-----那些传说中的主角们

已有 4547 次阅读 2010-1-23 16:57 |个人分类:梧桐疏影--翩翩我怀|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算人间知己,几人如斯?历史长河中寥寥的几幕动情之剧,竟然多属悲剧。或者说这种引人注目的凄美只有在悲剧之后才会引起注意,世界无数个角落里也许上演着无数的幸福,或许只是未被看到而已,或者真的世所罕见。


当年一曲古琴,卓文君跟随司马相如流浪四里,当街沽酒的幸福生活,让无数世人羡慕不已那种温情和真爱;可是后来可能卖酒赚了点钱,司马相如便觉得既然阔绰起来了,应该多娶几个老婆吧,至少小妾是要得,于是写信给卓文君表明心意,卓文君是个果干的女子,这在她听曲之后毅然不顾反对抛弃优越的资产阶级小姐生活,跟随穷书生司马相如可见一斑。她自然相当失望而且生气,于是回信给司马表明如果纳妾那么从此断绝。司马想了想最后决定不纳妾了。当然后人高歌卓文君,因为她为了维护真爱所作出的努力。尽管没有纳妾成功,但是尤为遗憾的是,司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歪念呢??先看一看她当时的心情:


群华竞芳,五色绫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木而亲,嗟世之人兮,溺于淫而不悟。朱弦豒,明镜缺,朝露睎,芳弦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毋念妾!锦水汤汤,与君永诀!(真是很好的mm啊,即便如此还叮咛他多吃东西注意营养,呵呵,不过也许起作用的让司马羞愧的也许就是这么艺术的一句,这也是中国书信的高明之处,不谈不谈)


唐朝的大诗人元稹尽管政治上居于高官而无所作为,如同范仲淹一样徒有虚名,但是却留下了那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那时候也没什么出息,一介书生,但是他老婆却是千金小姐,显官之女;所以元稹说嫁给他是下嫁,意即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当然他还是以为自己很牛的,不然就不会自比另一个大牛黔娄了。那时元镇穷困潦倒,喜欢喝酒,他老婆由资产阶级小姐的生活降为平民生活,勤劳持家,缝缝补补,油米柴盐的为窘迫的生活忙碌,有时还会把头上的金簪让他换酒喝。后来不幸早逝,元稹悲痛万分,写了很多首《遣悲怀》来纪念他老婆,他看到眼前一切他老婆生前动过的东西都难过的受不了,所以索性统统送给丫鬟了,后来连丫鬟也遣散了,并且感慨如今的我尽管年薪几百万,再也不用那种窘迫的日子了,但是没有你同我一起享受这样的生活,年薪几百万又有何用?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元稹的带有内疚自责的深深思念与悲痛: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破镜重圆里的小两口日子不错,但不幸的是乐昌公主是帝王家世,亡国了自然难免受苦,充作丫鬟。她丈夫与她分散时相约,翌年元宵节日携破镜于京城相会。翌年元宵节,京城烟花四射,繁花似锦,纸醉金迷,徐德言怀揣着半块铜镜,与灯火之中穿行于闹市,渺茫之中希望遇到他的妻子。很可惜的是,侯门如海,既为丫鬟,何来自由?此公没有见到他的妻子,然而却在街上碰到了一个老太太,手里拿着半截铜镜,恰好与许德言的半截合为一块。原来是他妻子自知不能出门,委托老太太与他丈夫叮嘱,侯门如海从此勿再挂记,再找个好姑娘去过日子吧。徐德言听老太太说了之后,痛哭流涕,在铜镜上题了一首诗,委托老妇人带回去。那首诗的字面意思大概是,去年镜子和人儿一起去了,但是今天镜子回来了人却没有回来,从此冷冷蟾宫之中不再有嫦娥跳舞的美丽身影,只留下惨淡的月光,空空地冷冷地照着。乐昌看了镜子上的诗之后,情不能禁,失声痛哭,恨造化弄人从此与君天各一方,老于江湖。没想到杨越公得知他们夫妻忧伤的故事,深为感动,下令还乐昌自由,让徐德言接回去,造就了一段经典故事的完美结局。当然徐德言也是牛人,不然怎会娶上帝王家室之女呢,后来此公在唐初很有名望,才德皆备,不负于如此经典的感情。请试着想象一下当年徐德言写此诗的心情以及乐昌看到时泪水奔涌的感受:

 

镜与人同去,镜归人未归。

毋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历史的的长河滚滚前行,帝王之中隋炀帝、唐玄宗固然有颓废误国之处,然而他们的爱情在当时的环境之下,也颇有动人之处。不过比起李煜似乎稍微逊色,因为隋炀帝和唐玄宗尽管一个极度聪明一个才华横溢,然而朱贵儿杨贵妃没有过人之处,也许是特殊环境下的爱情,但是算不上知己。李煜本人才华横溢,诗词书画音乐无所不精,可惜的是这样的天才却不能追求他自己的理想无奈当作皇帝;大周后国色天香,而才华匹敌李煜,能歌善舞,精于音律诗文,与李煜堪称才子佳人,连失传多年的《霓裳羽衣曲》都被周后复原出来,足见其才华。李煜填词,周后谱曲,琴瑟甚谐,二人戏于花前月下,饮诗赋词,一时醉看红颜。艺术修养如此深厚的两人相知,生活美满幸福而颇有情调,又一对人间知己,传为佳话。大周后临终前说作为一个女子,她的幸福已是极至,生平没有遗憾了。这样的纯粹的幸福古来有几人呢?李煜因思念而骨瘦如柴非有拐杖而不能站立,都不想当皇帝愿意殉情,一篇悼词写的悲怆万分,天地动容,神鬼哭泣,足见夫妻情深。不过后来有小周后补上,然而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宋太祖的一声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犹如狮吼功一般的威力,震碎了李煜的幸福生活,不久沦为阶下囚,最后死于太宗的毒酒之下,小周后得知后殉情而死。一首《虞美人》流传千古,固然是感叹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人生如梦,但是透过这些文字背后,分明还有他对周后的刻骨思念与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味。李煜的一生让后人无不唏嘘蹉跎,明朝诗人陈继儒就感叹殊为恨恨。试想当时李煜的回味当年与周后的幸福生活如今凄凉的日子时的心情,周后九泉之下该做和想?: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提到人间知己,李清照和赵明诚自然也是,只不过是丈夫没有妻子的名气大,或许是丈夫确实不如妻子有才华,或许是丈夫早亡的缘故。但是当年小两口剪烛西窗,低眉共语,一起研究诗词,也是何等的幸福。李清照填词撒娇说人比黄花瘦。赵看到此诗佩服的一塌糊涂,自己写了几十首和词,都没有一首可与此媲美。然而好景不长,赵英年早逝,留下了李清照独自一人,同时也赋予了她的满腔愁绪与寂寞,促成了千古流传的脍炙人口之作。之后果然人比黄花瘦了,嫁与一个商人,自然没有共同语言和审美情趣,芳心寂寞,抑郁半生,恐怕无人能理解她的心情,于光中称李清照为寂寞了几千年的芳心。试看当年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向远在千里做官的丈夫的书信撒娇,岂能料到日后她的寂寞?: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同为南宋的陆游,一代才子,也有着同样的凄美的故事。陆游诗风豪放雄浑,大气慷慨,尽显大丈夫青云之志,立志为家国奔走效劳,连做梦都想着杀敌报国,临终前都要让他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时候告诉他一声。陆游和辛弃疾有着相同的报国志向,生平未能如愿而引为憾事。就这么一位不屑于婉约温柔词作的向来诗句充满刚阳血性之气的男儿,竟然还写了一些柔情脉脉的诗篇,然而这些诗篇的共同特点就是写给唐琬的。唐琬和陆游的爱情故事,自然家喻户晓,无需再述。陆游作为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接近万首作品中几乎没有提到他的妻子,只在一句中提到说老婆不认识某个字问我呢,如此而已。然而他却为唐琬写了那么多诗词,陆游大概深情了六十多年,罕见的深情男子,自从二十多岁一直到八十几岁,唐琬即便有灵也该含笑了。这期间他几乎每年都会写诗纪念唐琬,一生无数次的去过沈园,回忆当年美人的身影和泪痕。陆游临终前感觉自己不行了,于是最后去了一次沈园,迷迷糊糊回到了年轻时代的美好时光,伊人浅浅的笑淡淡的泪痕,之后他奔向唐琬...当年沈园红酥手端来的黄藤酒,陆游一饮而尽之后挥笔写下此词,也就是唐琬曾看了无数次的词作,当年他们的心情该是如何?:



红稣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明朝的一代才女柳如是,同时也是在当时那样的男权社会之下,如何运用自己的聪明去获取幸福的智者。她的才华,她的智慧,她的勇气以及潇洒豁达,无不让人钦佩,倘若出生在近代,定然是杰出的女权主义领导者。然而限于篇幅,我不想继续罗列人间知己了,因为她也是短暂的幸福,生错了时代。

记得高中时候,我看到了一篇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石评梅的《墓畔哀歌》,也同样写的言词凄美,感人肺腑,让人无不惋惜她的革命爱情,尽显才女本色和汉语之美……

人间知己也许很多,也许也很少,因为历史上只有文字的东西我们才能看到,从而得以知道。至于天下芸芸众生,平凡中的人间知己,随着故事主人公的老去,一同湮没在历史中,化作尘埃,变为乌有。然而作为经典,有限的几个已经足矣,几千年前的二女晶莹的泪珠滋润了如今的潇湘斑斑竹枝,苏轼梦里妆台前的美女依然青春而他自己却已鬓发花白,聊斋里潦倒书生的那段精彩感人的表白以致于让死去的美女都能感动的复生,白发苍苍的金岳霖于豪华酒店里用颤抖的手举起酒杯想起那位让他终身未娶的女子时的满眼泪花...所有的这些,既是幸福者也是不幸者,然而必将继续成为经典,被永恒传唱,为平凡的人们所不屑或者推崇,余下的一个问题是:算人间知己,几人如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99-289723.html

上一篇:土八路摄影记之只羡鸳鸯不羡仙
下一篇:沁园春 蒙古狼
收藏 IP: .*| 热度|

4 罗帆 赵宇 侯成亚 鲍海飞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