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中医学研究之十八:一旦科学革命发生,中医将全面振兴!

已有 633 次阅读 2025-4-3 19:39 |个人分类: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现在中医的困局是什么?当年钱学森曾明确指出,那就是中医人无法用大家都懂的语言将中医的科学原理揭示出来。学子们不理解中医,就学不好中医,中医就没有疗效;国民不理解中医,就不会选择中医,中医就没有市场。当中医既没有疗效,又没有市场的时候,它的衰退灭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不过,中医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经过了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临床检验,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只不过处于潜科学状态人们不理解罢了。一旦我们能够将它的科学原理揭示出来,就能够推动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使中医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公认,那时中医的春天就来了!

其实,谈科学就要谈自然规律,揭示了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理论才能够叫科学。可是,真正的自然规律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理,它是科学家们用精密仪器永远观察不到的,至今科学家心目中也没有自然规律的形象,相反还受时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断否定必然性规律的存在,连规律都不要了,这样的理论真的科学吗?

事实也告诉我们,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前提假设越接近自然事实,科学理论越接近真理,科学就是在前提假设不断接近自然事实的基础上进步的。现有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根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说,它一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使生命问题永远不可认识;二是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使普遍联系问题永远不可认识,没有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整个西方科学体系就象一个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它解释不了任何系统秩序的存在,更难以指导人。

科学的发展史也不断告诉我们,理论越简单越接近真理,西方科学用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世界,远不如中国先人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来解释世界更简单。那么这个理论是否更接近真理呢?从科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可能还真是那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科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它不仅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它们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使生命问题得以认识;而且还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使普遍联系问题得以认识。有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一个全新的科学理论呼之欲出。

在中医学中,这个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人普遍不理解它们,根源就在于人们都是站在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之上来理解的。而事实上,阴阳学说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假设之上的,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在这里,阴就是气之聚,即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气之散,即物质的无序状态,如此一来,阴阳变换的规律就成了对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规律的揭示;同理,还有五行,它是对气聚散这种运动的细化,比如,水为气由散到聚;火为气由聚到散;木为气聚增散减,金为气散增聚减,土为气周期性聚散,这五种运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并使系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保持了系统的秩序,因此,五行学说是对系统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示,它和阴阳五行学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气一元论假设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现代化,如此一来,一个能够解释自然界一切的新科学理论就出现了,毕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呈系统的,遵循着同一个系统学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当然也能推动新一轮的科学革命。

当下的西医看似富丽堂皇,其实整体问题重重,它一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忽视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影响了我们对病因的认识,而且还影响了我们对疾病治疗的认识。我们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中医的病因学,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整体的环境决定局部的细胞,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而西医的病因学则是单调地建立在局部的细胞病变之上。还有中医的治疗学,它是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用恢复整体管理的办法来治所有病的,而西医完全忽视了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规律,虽然局部病变被清除了,但整体的管理可能更乱了,疾病往往不是变轻了,而是变重了。

至于对药物的认识,其理论也错误重重,它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细胞,却不知真正决定细胞病变的原因不是细胞,而是整体的管理,不去恢复整体的管理,只知道杀死局部病变细胞,不仅副作用大,而且有时会加重病情。

由此可见,科学革命是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之上的,而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也能够推动中医学的振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80588.html

上一篇:中医学研究之十七:一种全新的医疗方法,利用生物能量
下一篇:系统科学的前提假设——气一元论
收藏 IP: 222.247.124.*| 热度|

3 许培扬 郑永军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IP: 223.72.67.*   闂備焦鎮堕崕鎶藉磻濞戔懞鍥晸閿燂拷 | 闂佽崵濮嶅鍡楊伓 闂佽崵濮嶅鍡楊伓 +1 [1]闂佽崵濮抽懗鑸电仚闂佺粯鎸稿ḿ锟犵嵁瀹ュ鏅搁柨鐕傛嫹   2025-3-30 21:00
闂佸搫顦弲婊堟偡閵堝洦鍋栭弶鍫厜缁辨棃鏌″蹇擃洭缂佸锕弻娑樷攽閸涱噮妯傛繛瀛樼矋鐢€愁嚕娴兼潙骞㈡俊顖涙た濞肩姴鈹戦悩顐壕闂佸搫绉查崝搴ㄥΥ閹扮増鐓犻柛婵勫劚閺嬪秹鎮归幇顔兼灈鐎规洘宀稿畷鎯邦槻鐎殿喗濞婇弻锝夊箛椤旂瓔浠х紓浣介哺缁诲啰绮欐径鎰劦妞ゆ帊鐒︽禍銈夋煙鐎涙ḿ鐭屾い蹇涗憾瀵爼鍩¢崒婊呯厐闁诲函绲洪崑鎾绘⒑閸涘﹥绀冮悽顖涘浮瀹曠敻顢橀姀鈥冲壄闂佹悶鍎滅仦鑺ユ珒闂備焦鎮堕崕娲储娴犲鍊堕柛鏇ㄥ灡閸庡秹鏌涢弴銊ュ鐞氾綁姊洪崫鍕殧闁稿孩濞婂顐c偅閸愩劎顢呴梺鍛婂灟閸婃绮堟径鎰厱闁挎柨鎼慨鈧┑鐐叉噹鐎氼噣鍩€椤掆偓濠€閬嶅磻閻旇瑙勫緞閹邦厼浠洪梺缁樻⒒閸庛倝鎮炬潏鈺冪<婵°倓鐒﹂ˉ鍡欐偖濠靛棌妲堥柟鍨暙楠炴牠鏌i敐搴″⒋妤犵偛顑夐獮鍥敂閸℃娅撳┑鐐差嚟婵潙顫濋敃鍌︾稏閻庯綆鍓氶崰鍡楊熆閼搁潧濮堢紓鍌涘哺閺岀喖宕滆鐢爼鏌涢埡浣虹劮缂佺姵鐩畷姗€顢旈崘顏囆曢梻浣告啞閻熴垽寮查悩鍙傛盯宕奸弴鐔峰壄闂佸憡娲﹂崑鍕閹惰姤鐓曟俊銈傚亾缂併劍妞介崺鈧い鎺嗗亾闁稿﹪顥撻幃顔芥綇椤帞纾鹃梺鍝勭▉閸撴稑危鐠囪褰掓晲閸℃瑧鐒兼繛瀛樼矋鐢帡濡撮幒鎴桨閻忕偟鏅崢瀛樼箾閹寸偞宕勬繛鍜冪导缁ㄦ椽姊洪崨濠冪厽闁告柨绻橀敐鐐碘偓锝庡枟閸婄兘鏌h閹芥粎绮堟径鎰€甸柣鐔哄濠€浼存煕閵婏妇顣茬紒鍌氱Ч瀹曢亶寮撮悩鐢靛幘婵犵鍓濋〃鍛村疮閾忣偅鍙忛柟鎯版閸欏﹪鏌曟径娑㈡閻庡灚绮撻弻锝夊Ω閵夈儺浠鹃梺鍛婃煥閹虫劙鍩€椤掑喚娼愰拑閬嶆煟椤撶偞鍠橀柡灞筋儐瀵板嫭绻濋崒婊冨笓闂佽姘﹂鏍磻婵犲伣锝夋倷濞n兛绨婚柣鐘叉穿鐏忣亪顢樻總鍛婄厽闁靛ǹ鍎遍鈺呮煠闂€鎰祮闁硅櫕鎸炬禒锕傛嚃閳哄啯鍟伴梻浣筋嚃閸撴氨鎹㈤崟顖氱<闁靛ň鏅滈崕宥夋煕閺囥劌骞愰柡浣稿濮婂宕掑⿰搴㈩棑濠电偞娼欏Λ婵嬬嵁閹达箑鐒垫い鎴f娴滈箖鏌涚仦鍓х煁闁哄棔鍗抽弻銈夊箹娴f彃浜炬繛鎴炴皑閻撶娀姊洪崫鍕闁汇倕娲ら悾鐑芥偂楠炪儱閰e畷锟犳倻閸℃鐔镐繆閻愭鏀版繛澶嬬洴楠炲啫饪伴崼鐔封偓鍫曟⒒閸喍绶遍柡鍡樻煥铻栭柛灞捐€介鍩跺洭鍩¢崨顔煎壄闂佸憡娲﹂崰姘辩不閺嶎偆纾奸悗锝庝憾閸庢粎绱掓潏銊х疄妤犵偘鐒﹂敍鎰媴閻熸嫈妤佺箾閹寸偞鎯勯柛妯煎帶闇夋俊銈呮噹閻愬﹥銇勯幘璺烘灁濞存粍绮撻弻銈夊捶椤撶偛濡哄┑鐘亾闁惧浚鍋嗛埢鏃堟煥閻曞倹瀚�"缂傚倷绀侀ˇ杈╁垝椤栫儐鏁嗛柣鎰惈缁犳煡鏌曡箛濠傚⒉闁绘繐鎷�"闂備焦鐪归崝宀€鈧凹鍠氶懞閬嶅箰鎼存繄绠氬┑鐐叉鐢晠宕惔銊﹀仯濞达絽寮堕~澶岀磼鏉堛劎绠炵€规洜鍏樻俊鎼佹晜閻e瞼鏆㈤梻鍌氬€哥€氼參宕濆Δ鈧埢鎾诲箣閿旇棄浜遍梺鍐叉惈閸燁垶宕愰悙鐢电<閻忕偟鍋撻妵婵囦繆椤愶絽顕滅紒瀣樀椤㈡﹢鎮欓崹顐ょЬ闁诲孩顔栭崰鎺楀磻閹剧粯鐓涢柛鎰典簻閳诲牊淇婇悙顒併仢闁诡垰鍟村畷鐔碱敇閻橀潧瀚庣紓鍌欐閼冲爼宕戦悙鍝勫嚑濞达絾鎮堕埀顒佸浮楠炴牠鎮欓埡浣峰闂佺ǹ鏈换鍕不閸︻厾纾煎璺猴功鑲栭梺杞扮窔娴滃爼骞嗛崟顖f晩闁绘挸瀛╃亸瀣椤愩垺鎼愰柛鐔告緲閳绘捇骞嬮悩顐壕闁谎冩憸绾捐法绱掗煬鎻掑闁瑰嘲鎳橀獮姗€鎳¢妶鍛厬闂備焦瀵х粙鎴﹀嫉椤掆偓閳绘捇顢曢敃鈧憴锕傛煕椤愶絿鐭岄柣鎰功缁辨挻鎷呴崫鍕€婚梺鍛婄墬椤ㄥ懘锝炲┑鍫濐棜閻庯綆鍓氫簺闂備焦妞垮渚€骞忛敓锟�"闂備礁鎲¢悷顖炲垂娴煎瓨鍎戦柟鎯版閻銇勯弽銊с€掗柛鈺嬫嫹"闂備焦鐪归崝宀€鈧凹鍘鹃幑銏$瑹閳ь剟鐛崶顏嗙杸闁靛/鍜佹Х闂備線娼荤拹鐔煎礉鎼粹檧鏋旀俊銈呭暊閸嬫挾娑甸崨顔俱€愬┑鐐叉▕閸ㄨ泛顕g粙璇炬棃宕橀埡鍐╂闂佽閰eḿ褔鎯屾笟鈧畷銉╂偡闁附鍍甸梺鍝勫暙濞测晠寮堕挊澶嗘闁瑰灝鍟獮妤呮煛娴e搫浠辩€规洘顨婃俊鐑藉Χ閸パ勬珦闂備礁鎼崐绋棵洪敐鍛呇勫緞婵犲骸娈ㄩ棅顐㈡处濞叉﹢鎮鹃柆宥嗙厽闁靛繈鍨归弸搴ㄦ煙缁涘湱绡€鐎规洩缍侀崺锟犲川椤曞棛妞介梻渚€娼уΛ鎾箯閿燂拷

1/1 | 闂備浇顕栭崜姘i幒妤婃晣闁跨噦鎷�:1 | 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闁跨噦鎷� | 濠电偞鍨堕幐鎼佹晝閿濆洨鍗氶悗娑櫱滄禍婊堟煥閻曞倹瀚� | 濠电偞鍨堕幐鎼侇敄閸曨厾鍗氶悗娑櫱滄禍婊堟煥閻曞倹瀚� | 闂備礁鎼悧婊堝磻婵犲洤违闁跨噦鎷� | 闂佽崵濮撮幖顐︽偪閸ヮ灐褰掓晸閿燂拷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6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