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中医的困局是什么?当年钱学森曾明确指出,那就是中医人无法用大家都懂的语言将中医的科学原理揭示出来。学子们不理解中医,就学不好中医,中医就没有疗效;国民不理解中医,就不会选择中医,中医就没有市场。当中医既没有疗效,又没有市场的时候,它的衰退灭亡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不过,中医的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经过了人类历史上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临床检验,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只不过处于潜科学状态人们不理解罢了。一旦我们能够将它的科学原理揭示出来,就能够推动新一轮的科学革命,使中医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公认,那时中医的春天就来了!
其实,谈科学就要谈自然规律,揭示了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理论才能够叫科学。可是,真正的自然规律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理,它是科学家们用精密仪器永远观察不到的,至今科学家心目中也没有自然规律的形象,相反还受时髦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不断否定必然性规律的存在,连规律都不要了,这样的理论真的科学吗?
事实也告诉我们,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前提假设越接近自然事实,科学理论越接近真理,科学就是在前提假设不断接近自然事实的基础上进步的。现有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根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说,它一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使生命问题永远不可认识;二是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使普遍联系问题永远不可认识,没有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整个西方科学体系就象一个没有灵魂的空架子,它解释不了任何系统秩序的存在,更难以指导人。
科学的发展史也不断告诉我们,理论越简单越接近真理,西方科学用几个基本粒子的不同组合来解释世界,远不如中国先人用一种物质,一个原理来解释世界更简单。那么这个理论是否更接近真理呢?从科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可能还真是那一个更接近真理的科学理论。
这个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气一元论,它不仅认为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它们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使生命问题得以认识;而且还认为万物都是由同一种生命之流汇聚而成的,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使普遍联系问题得以认识。有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一个全新的科学理论呼之欲出。
在中医学中,这个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人普遍不理解它们,根源就在于人们都是站在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之上来理解的。而事实上,阴阳学说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假设之上的,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在这里,阴就是气之聚,即物质的有序状态,阳就是气之散,即物质的无序状态,如此一来,阴阳变换的规律就成了对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规律的揭示;同理,还有五行,它是对气聚散这种运动的细化,比如,水为气由散到聚;火为气由聚到散;木为气聚增散减,金为气散增聚减,土为气周期性聚散,这五种运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并使系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保持了系统的秩序,因此,五行学说是对系统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示,它和阴阳五行学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气一元论假设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现代化,如此一来,一个能够解释自然界一切的新科学理论就出现了,毕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呈系统的,遵循着同一个系统学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够一通百通,当然也能推动新一轮的科学革命。
当下的西医看似富丽堂皇,其实整体问题重重,它一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忽视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些关系不仅影响了我们对病因的认识,而且还影响了我们对疾病治疗的认识。我们比较一下就知道了,中医的病因学,整体的自然决定局部的人,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整体的环境决定局部的细胞,由此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而西医的病因学则是单调地建立在局部的细胞病变之上。还有中医的治疗学,它是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用恢复整体管理的办法来治所有病的,而西医完全忽视了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规律,虽然局部病变被清除了,但整体的管理可能更乱了,疾病往往不是变轻了,而是变重了。
至于对药物的认识,其理论也错误重重,它只是针对局部病变的细胞,却不知真正决定细胞病变的原因不是细胞,而是整体的管理,不去恢复整体的管理,只知道杀死局部病变细胞,不仅副作用大,而且有时会加重病情。
由此可见,科学革命是建立在对中医理论的理解之上的,而中医理论的现代化也能够推动中医学的振兴。
1/1 | 闂備浇顕栭崜姘i幒妤婃晣闁跨噦鎷�:1 | 濠碘槅鍋撶徊楣冩偋閻樿违闁跨噦鎷� | 濠电偞鍨堕幐鎼佹晝閿濆洨鍗氶悗娑櫱滄禍婊堟煥閻曞倹瀚� | 濠电偞鍨堕幐鎼侇敄閸曨厾鍗氶悗娑櫱滄禍婊堟煥閻曞倹瀚� | 闂備礁鎼悧婊堝磻婵犲洤违闁跨噦鎷� | 闂佽崵濮撮幖顐︽偪閸ヮ灐褰掓晸閿燂拷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4-16 2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