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中医学研究之七:中医治病为什么百病一法?

已有 501 次阅读 2025-3-23 10:00 |个人分类: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们常说中医不科学,根源就在于它没有象西医那样机械地一一对应,比如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而是不管什么病,用的都是同一种方法,那就是调平衡。

调平衡真的能治病吗?答案是肯定的!大家只是不了解这里的科学原理而已。

中医学背后有两个科学规律,第一,是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第二,是系统的控制学原理,它们就隐藏在阴阳五行学说当中。现代人不理解,只是被西方科学洗脑,仅仅站在西方科学的基础上来理解罢了。事实上,中医学背后站立的是东方科学,它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的。比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不是空洞的哲学概念,而是揭示了物质运动的规律,只是这个规律不是可观察的东西,而是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罢了。

就拿阴阳学说来说,当你站在气一元论之上来看,那么阴就是气之聚,即物质的有序状态,有中心和层次的物质系统;阳就是气之散,即物质的无序状态,无中心和层次的混沌空间。如此一来,物质由阳至阴的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由阴至阳的转化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阴阳学说揭示的就是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

还有五行学说,当你站在气一元论之上来看,五行就不再是五种本质不同的材料,而是统一物质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它们是对气聚散这种运动的细化。比如水为气由散到聚,火为气由聚到散,木为气聚增散减,金为气散增聚减,土为气周期性聚散。由于这五种运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并使系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保持了系统的秩序,因此,五行学说是对系统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示。

显然,中医并不是不科学,只是我们把科学等同于分科之学,而中医背后则是系统科学罢了。

那么用系统科学怎样来描述阴阳学说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那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按照这个学说,如果整体秩序井然,局部细胞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此时的人体必然是健康的,为什么细胞会发生病变,它并不是细胞的原因,而是整体的管理出了问题,给了局部细胞病变的机会。要想治好病,只需要恢复整体的管理秩序就行了,因为按照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只要整体的管理恢复了,局部病变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恢复原有的功能,此时百病皆消。

现在就知道中医为什么百病一法了,因为它治病不是象西医那样靠的是外力,而是整体的整体,中医不过是用来恢复整体的管理秩序罢了。只要整体的管理恢复了,所有疾病都好了。

至于为什么要调平衡?则是因为平衡是秩序之本,如果失去平衡,整体的管理就乱了,而要恢复整体的管理,就必须恢复整体的平衡,平衡和整体的管理秩序在这里是等价的。所以中医治病,都是先要找出身体的不平衡之处,然后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

很多人都说中医治病不能象西医那样严谨规范?其实不然,中医的本质就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只要身体平衡了,百病皆消。这里的问题就在于身体之偏是一个无形的量,很难数字化,而且和中医的诊断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才难以标准化。还有,中药之偏,它也是一个无形的量,中医也只能靠经验判断,这也是中医难以标准化的原因。但从本质上来说,中医是可以标准化的,关键是要能判断出身体偏到哪了,偏的量是多少,以及中药的偏性以及偏的量。之所以有大医,就是能够相对精确判断罢了。

一句话,中医的病因就是判断五脏六腑的功能,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然后用中药之偏来平衡它。

需要指出的是,中药在这里是广义的,只要能够纠偏,它都是中药。比如,情志,食物,推拿按摩,刮痧,针灸,中药,磁疗,电疗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78896.html

上一篇:中医学研究之六:经络学说的本质
下一篇:中医学研究之八:揭示自然变化规律的五运六气理论
收藏 IP: 118.248.215.*| 热度|

2 许培扬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IP: 59.152.39.*   回复 | 赞 +1 [3]农绍庄   2025-3-24 00:13
   显然,中医并不是不科学?
能治愈现代人的疾病的如所谓的“非典、新冠”等疾病的才是真正的现代医学科学。凡是无法治愈疾病的“科学”,才是伪科学。
IP: 59.152.39.*   回复 | 赞 +1 [2]农绍庄   2025-3-24 00:10
   中医讲究的是万人万象千人千方百人百量因人而异,适量加减、君臣佐使,对症施治。何来“百病一法?”
IP: 223.72.64.*   回复 | 赞 +1 [1]许培扬   2025-3-23 14:38
传统概念与现代生物医学的术语对接困难

复方药物的多组分协同机制解析复杂度高

个体化诊疗的标准化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当前前沿研究正在运用人工智能辅助的network pharmacology技术,已成功解析了83个经典方剂的"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谱,为中医平衡理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验证。这种整体调节模式恰恰弥补了还原论医学的局限,在复杂疾病防治中展现出独特优势。中西医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创精准医学的新范式。
回复  概念不同、逻辑不同、理论不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术语对接肯定很困难。回复许培扬
2025-3-24 00:17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回复 一切理论的探讨都要统一立足点,否则就是各说各有理,科学也是一样。
2025-3-24 08:442 楼(回复 1 楼) 赞 +1 | 回复
回复  不同的理论不同的概念不同的逻辑,如果是鸡同鸭讲,关公战秦琼,不需要找什么“统一立足点”吧。
2025-3-24 18:333 楼(回复 2 楼)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3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3-31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