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从精密观察仪器的局限看整个科学发展上的畸形!

已有 302 次阅读 2025-1-2 08:16 |个人分类:系统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科学,主要是因为宇宙万物呈系统的秩序,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那个支配系统秩序的必然性规则,并用来指导人的生存。可时至今日,我们连生命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何况对系统秩序的解释了!

我们为什么解释不了系统秩序的存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真正的自然规则并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理,科学靠精密仪器来认识世界,当然永远不可能发现它。

让我们来看看精密仪器的观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首先,如果你相信万物归一,就知道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就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比如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就是任何精密仪器都观察不到的,但它却客观存在,万物正是在与这种看不到的物质相互作用中保持了系统的秩序,如果不承认它的存在,系统秩序只能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单调地走向灭亡。

其次,如果你相信万物归一,就知道如果人有生命,那么万物就有生命,如果人有精神,那么万物就有精神。组成精密仪器的原子感觉是死的,其实却是标准的生命系统,它们有中心和层次,秩序井然。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存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反抗周围引力空间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它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化一一对应。如果用它来观察周围的物体,就象站在运动的火车上看火车上的东西都是静止的一样,事实上,它们都在随着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根本不存在不动的东西。比如,明明地球上任何一点引力都会随着日地、月地距离的变化而周期变化,但用精密仪器却测不出来这种变化,根本原因就是精密仪器和引力同步变化。

明白了精密仪器的局限,我们就知道整个科学已经走向了死胡同,它过于迷信精密仪器的观察,却抛弃了认识自然更锐利的武器——哲学。哲学并不是空洞的想像,而是站在万物归一的基础上,相信万物一理,并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万物。比如,对终极自然规律的认识,它其实就存在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当中,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可它只能靠悟。

整个科学的发展是非常畸形的,上至对宇宙星系、星体的认识,下至对分子、原子、电子的认识,中至对生物、人、人类社会的认识,都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就拿对宇宙星系、星体的认识吧!真实的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星系、星体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获得了持续运动的能量,保持了系统的秩序。可一旦否定了连续物质的存在,它们秩序存在的原因便找不到了。比如,大爆炸宇宙学说的由来,就是忽视了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不对称分布,它是根据系统学规律呈现的,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越小,直到与它所依赖生存的空间相平衡,光从中心到周边传递都会发生规律的波长变长现象,从周边向中心传递则会发生规律的波长变短现象。同理,对太阳的认识,太阳本来是在反抗银河系空间中连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它的质量在增加,绝不可能在减少,否则它对周围行星就没有了引力。

再如对原子的认识,它本来是一个生命系统,是在反抗引力空间的不对称变化中存在的,它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化一一对应。在这里,电子并不是稳定的粒子,而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的统一物质周期性聚散传递的能量包,暂态的聚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但它的本质却是媒介波,只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连续在空间中的混沌物质,只观察到的它暂态的有组织形式,再加之它变换的速度太快,使我们感觉它是稳定的粒子。还有对光的认识,光本质上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可我们却否定了连续物质的存在,光的波动性便无从理解了。

还有对生物的认识,生物之所以和非生物在表现上与众不同,只是因为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普遍联系方式,即依赖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来传递,力仍能量之外显,对应着这种特殊的能量形式,生物当中存在一种特殊的自然力。可我们现在,仍然用生命概念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用精神概念来区别人与动物,仿佛人是宇宙的主宰,其实,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

一句话,科学该变革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关系,忽视了它,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都是畸形的。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精密仪器观察不到,但我们可以类比地球系统与人体系统,得出自然变化可以象引起海水潮汐效应那样作用于人体。而认识这些看不见关系的科学理论是什么?答案就是系统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67001.html

上一篇:为什么爱因斯坦会说“哲学可以为所有自然科学之母”?
下一篇:被寄予厚望的系统科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收藏 IP: 113.244.6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