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量子世界真的是不确定的?

已有 367 次阅读 2025-1-5 09:29 |个人分类:物理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20世纪,随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论战开始了,以玻尔为主流的科学界认为微观世界的变化是不确定的,决定论破产了;而以爱因斯坦为主的少数派则认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微观世界仍然遵循着因果关系。这场论战持续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量子是什么?

在19世纪末,随着光速不变实验,黑体辐射实验,光电效应实验的出现,人们发现,只有把光的传递看成是一份一份的,才能够合理地解释这些现象,而这一份一份能量最小的单位就被定义为量子。尤其是爱因斯坦否定了以太观,在光速不变的假设之上建立了相对论之后,量子基本上被看成了基本粒子。

可量子真的是基本粒子吗?这就需要看空间中是否连续着物质。如果空间中连续着物质,那么光就是媒介波,量子就一定不是粒子;如果空间是空无一物的,那么光就是粒子束,量子就应该是粒子,所有能量包都是粒子团。

爱因斯坦是非常矛盾的,他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就必然要相信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否则我们连引力都无法解释,这也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重新引入以太的依据,不过光速不变实验又证伪了以太观,爱因斯坦又在否定以太观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并得到了主流科学界的认可,此时,连爱因斯坦自己都迷糊了。

显然,问题的关键是空间中是否连续着物质,如果连续着物质,光速不变实验到底如何解释?

在这里,中国的气一元论假设值得我们借鉴,它认为无限的宇宙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一种物质,它们是在不断地聚散中存在的。与以太观将实体和空间机械地分开相比,气一元论则认为空间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实体是统一物质的有序状态,两者之间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当然,统一物质在空间中的分布也不是平均的,有序的物质密度大,无序的物质密度小,尤其是在系统中,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小,直到与所依赖生存的空间相平衡。如此一来,光就是媒介波,它的速度会随着媒介密度的变化而变化,媒介密度大,光速变慢,媒介密度小,光速变慢。

现在的问题是,光速为什么在测量上会表现出不变的特性呢?

首先,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物质系统,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大,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小,直到与地球所依赖生存的空间相平衡。或者说,地球和它的空间是一个整体,而以太观将地球和它的空间机械地分开,而且忽视了空间的不对称,这是造成光速不变现象无法解释的关键。

其次,人们忽视了时间的不对称。越接近中心,物质密度越大,引力越强,越远离中心,物质密度越小,引力越弱,在这样的空间,我们的时钟的时间尺度是不一样的。就拿原子钟来说,在物质密度大的空间,受到的压力大,运动变慢,时间尺度变长,在物质密度小的空间,受到的压力小,运动变快,时间尺度变短。由于光速和时间尺度同步变化,这才造成了光速不变现象。

至于光的传递是一份一份的,是因为光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周期性聚散来传递的,暂态的聚使它表现出了粒子性,周期性地聚散使它表现出波动性。更具体地说,光是依赖连续在空间中统一物质的一个正向涡漩,继而一个反向涡漩的周期变换。光的粒子性是由物质涡漩体现出来的,它的寿命极短,迅速产生(聚),又迅速灭亡(散),周期变换,能量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包一包地传递的。

一旦理解了光的传递原理,就知道这里的因果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和散互为因果。至于观察到的不确定,是因为精密仪器观察上的局限造成的,如果你相信万物归一,就知道组成精密仪器的物质和所有被观测的物质本质上是一样的,用它只能观测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并出现个性的东西,而对共性的统一物质的混沌状态是永远不可观察的。而我们的科学家呢?则把这个短命的粒子当成了稳定的粒子束了,如此一来,它的运动就变得不可理解了。比如双缝干涉实验,如果你把光当成是粒子束,干涉现象就无法理解了,如果你把光当成是媒介波,干涉现象就见怪不怪。

在微观世界,只有原子是相对稳定的,电子根本不可能是稳定的粒子,它也是依赖粒子的生死变换传递的能量包,或者说这里的电子是点状出现的,如果环境产生了变化,粒子的性质也会变化。这就会让科学家们觉得它的变化是不确定的,但事实上,微观世界也是有因果关系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67417.html

上一篇:大爆炸宇宙学说的问题所在!
下一篇:引力问题到底难在哪?
收藏 IP: 175.2.64.*| 热度|

2 农绍庄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0: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