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2024年11月的珠海,回望过往,心潮澎湃。从南开的少年,到清华的青年,再到中山大学的教师。求学任教的十数年间我见证了南开、清华和中大三所大学的百年校庆,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亦或是冥冥之中与“百年”结下的不解之缘。回望百年,中国近代大学发展之路可谓坎坷曲折。自洋务运动伊始,西学东渐,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启了中国大学教育的近代化进程。然而,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大学的发展举步维艰: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军阀混战,教育经费匮乏,学术环境动荡。即便如此,无数仁人志士仍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为中国的未来点燃了星星之火。
2005年,我怀着梦想与憧憬,踏入了南开园。四年时光,我感受着“爱国、奋斗、奉献”的南开精神。南开大学,便是那星星之火中的一颗。1919年,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张伯苓、严范孙等教育家创办了南开大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南开人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奋勇前行。1937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个被日寇轰炸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学校被迫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三校风云际会,刚毅坚卓、弦歌不辍,谱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南开精神犹如火炬,照亮了黑暗中的中国。正如张伯苓校长所言:“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2009年,我来到清华园,开始了硕士阶段的学习。清华大学,同样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从清末的留美预备学校,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大学,始终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清华的百年校庆,恰逢辛亥革命百年,更添一层历史的厚重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我的心灵,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学”二字的真谛: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而今,我执教于中山大学,这所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学府,百年来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广州石牌到珠海唐家湾,中山大学走过了一条“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百年沧桑之路。2021年,我入职中山大学,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时刻提醒着我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使命。今年,中山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我将再次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回望百年,中大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与共,从“医病医身医心”的孙中山先生,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全体中大人,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着力量。
三次百年校庆,三所不同的大学,却有着同样的精神内核:爱国、奉献、追求卓越。这也正是中国大学在近代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从晚清的“西学东渐”到“戊戌变法”中的教育改革,再到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呼唤,中国大学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我的求学之路,仿佛与中国大学的近代发展轨迹交织在一起:我在南开感悟“允公允能”,在清华践行“自强不息”,在中大传承“博学笃行”。
百年一瞬,弹指一挥间。而大学的精神,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指引着我们走向未来。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深深感受到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更加明白肩上的责任。传承先贤之志,弘扬校训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是我毕生的追求。
百年沧桑,风华正茂。愿南开、清华和中大这三所百年学府,携手并进,再创辉煌!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