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kaiserap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kaiseraph

博文

下水道展2024东京观展特集3:发展下水道“青训”,推动科普教育

已有 501 次阅读 2024-8-24 23:32 |个人分类:日本下水道展特集|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在东京下水道展会上,我被一个独特的展区深深吸引,它不是那些前沿技术的展示,而是一个充满趣味与活力的科普天地。这个巨大的展区通过各种妙趣横生的小活动和小礼品,引领着孩子们一步步探索下水道的奥秘。这一幕不仅刷新了我对下水道事业的认知,更让我领略到了日本在下水道科普方面的独到用心。       

下水道知识的趣味传递      

    一踏入这个展区,我就被那些展板和互动装置深深吸引。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兴奋地穿梭在各个小活动之间。他们有的通过拼图游戏巧妙地了解下水道井盖的秘密,有的在虚拟现实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水处理流程,还有的则通过简单的化学实验亲手学习水质检测的方法。每完成一项活动,孩子们都能获得一枚特制的下水道小勋章或者盖章,集齐一定数量的盖章还可以兑换精美的下水道主题纪念品。这样的设计,无疑让下水道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它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课本内容,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之旅。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自然而然地就对下水道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image.png

image.png

实际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除了丰富的互动活动,展会还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环节,让参观民众带着孩子们亲身体验下水道工作。他们亲眼目睹了机器狗进行设施巡检的场景,观看了管道修复技术的现场演示,还亲手操作了简单的水处理实验。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加深了他们对下水道工作的理解,更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艰辛与重要。这样的体验,无疑会在他们心中种下尊重和理解下水道工作者的种子。

image.png

下水道井盖:艺术与文化的融合  

    提到下水道,我们往往会想到那些平淡无奇的管道和井盖。然而,在日本,下水道井盖却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下水道井盖设计,它们或简约大方,或繁复华丽,都蕴含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展会上,我也被关于下水道井盖的特别展示深深吸引。一幅幅精美的井盖设计图稿,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井盖实物,都让人叹为观止。更有趣的是,展会还举办了关于下水道的作文和画展,鼓励孩子们用文字和画笔表达自己对下水道的理解和想象。这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不仅让下水道事业看起来更加生动有趣,也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对下水道事业的关注度和认同感。孩子们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对下水道产生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下水道事业的“青训”,为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日本在下水道科普方面的成功并非偶然。这背后,离不开地方水务集团的长期努力和精心策划。他们不仅设计了各种有特色的游戏卡片、互动装置和实践活动,还与学校、社区等各方紧密合作,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科普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孩子们不仅可以在下水道协会的指导下接受系统的下水道知识教育,还可以参加各种地方水务集团举办下水道主题的实践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下水道工作的各个环节,了解下水道事业对于城市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将科技与艺术、教育与娱乐巧妙结合,让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成为连接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的桥梁。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通过这次东京展会,我深刻感受到了日本在下水道科普工作中的深远意义。他们通过趣味化的知识传递、实地化的体验活动、艺术化的文化融合以及全面化的科普体系,成功地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关注和理解下水道事业的种子。这些种子,或许在当下还只是一颗颗稚嫩的幼苗,但谁又能否认,它们终将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未来下水道事业的坚实守护者呢?因为,每一个小小的探索者,都可能是未来改变世界的伟大力量。  

image.png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污染溯源与生态修复(Aquainformatics)

dacea582163910efc6bc0dd4b978eb0.png

755f4abd6f1faa59c61bacc756136c9.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78586-1448026.html

上一篇:下水道展2024东京观展特集2:新技术和新发展
下一篇:下水道展2024东京观展特集4:揭秘日本水行业的产学研创新生态
收藏 IP: 14.123.255.*| 热度|

1 贺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7 11: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