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p630 致力于传播和普及气体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公众了解和关注地球科学领域的发展和挑战!

博文

[转载]维基百科:国际纯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已有 903 次阅读 2023-9-4 17:5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IUPAC于1919年成立,前身为“国际应用化学大会”,国家会员组织[4](National Adhering Organization)[5]为其成员,可以是国家的科学学会、科学研究所,以及任何其他代表化学家的组织。成员包括54个设国家会员组织以及3个联系会员[1]。IUPAC跨部门的命名及符号委员会(IUPAC命名法)是建立化学元素化合物命名标准的国际权威。自从创立以来,IUPAC由多个委员会运行,各有其能[6]。这些委员会分别进行不同的计划,包括统一命名[7]、向世界推广化学[8]以及出版文献。[9][10][11]

IUPAC以统一规范化学等领域的命名而著称,但它也同时有多项涉及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的出版物[12]。其中重要的贡献包括:对核酸基序列码的规范化,出版有关环境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的文献,以及带领增强科学教育[12][13]

统一规范化学命名[编辑]


参见:化学元素

元素命名的决定不断变化,混杂了人类各种语言、文化、及对化学知识的理解[14]。化学元素的名称随着历史演进有不同来源,有从古代就有名称的、有采用炼金术师时代名称的、有采用神话的、有采用颜色的、有按地理名称取的、有按元素性质取名的、也有按人名取名的[15]。在现代慢慢接受发现者有权命名,然而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对于元素命名和符号有最终决定权[15]:72

从1947年起,IUPAC负起批准元素名称的责任,并为每一个元素决定国际通用的单一符号。在此之前,有不少元素有多个名字,如元素41的名字在欧洲和美洲间存有争议150年,在1949年,IUPAC决定采欧洲使用的名称[14]。截至2015年,IUPAC治理全球化学知识,成为化学元素新发现及命名权的最终裁决法院,创立了国际认可的标准术语,这是在19世纪所明显没有的[16]

成立与历史[编辑]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

由德国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凯库勒·冯·斯特拉多尼茨带头的一个委员会在1860年首次探讨有关需要一个国际化学标准的问题。该委员会进行了世界首次有关国际有机化合物命名系统的会议[12]。会议中的思想最终演化成为正式的IUPAC有机物命名法[12]。IUPAC是这次会议的成果,因此也是国际化学学会之间历史上最重要的合作之一[12]。从此,IUPAC担起了更新及维护有机物命名法的重责[17]。IUPAC就此在1919年成立了[18]。最初的IUPAC并没有包括德国,这是由于同盟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持有偏见[19]。德国最终于1929年进入IUPAC,但纳粹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再被逐出IUPAC。

二战期间,IUPAC与同盟国保持着关系,但对战事本身参与不多。战后,西德被允许重返IUPAC[19]。从二战至今,IUPAC持续不间断地对命名及科学方法规范化,没有受到更多的阻碍。

委员会与治理[编辑]

IUPAC由多个委员会治理,各有其不同的责任。委员会有:理事会、适应世界需求的化学研究委员会(CHEMRAWN)、化学教育委员会、化学与工业委员会、印刷及电子出版物委员会、评估委员会、执行委员会、财务委员会、跨部门术语、命名及符号委员会、项目委员会、以及纯粹与应用化学编委[6]。每个委员会都由各国的会员组织组成[1]

IUPAC的指导委员会架构如下:[10]

  1. 所有委员会需遵循为其分配的预算。

  2. 任何委员会都可以开始一个项目或计划。

  3. 一旦项目超出委员会的预算,该问题必须提交到项目委员会。

  4. 项目委员会将提高预算,或寻找外来资金。

  5. 理事会及执行委员会监督著其他委员会的运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9522-1401457.html

上一篇:维基百科:元素奇观——探秘化学元素的世界
下一篇:科技驱动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发展——从气体同位素质谱、热电离质谱(TIMS)、多接收(MC)到二次离子质谱(SIMS)的飞跃
收藏 IP: 210.77.6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9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