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obaox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uobaoxi

博文

[转载]九旬科学家跨界成“闽都才”

已有 427 次阅读 2024-6-18 10:22 |个人分类:媒体上的卓宝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九旬科学家跨界成“闽都才子”

福州晚报14小时前

全文2930个字 阅读约需11分钟

图片1.png

福三中语文特级教师王立根赠送卓老(右)“跨界泰斗”墨宝。

最近刚刚脱稿《野孩子》一书,福州老人卓宝熙一边等着小说出版,一边研究着再给《福州晚报》的《兰花圃》投稿。

卓宝熙今年91岁高龄,但他笔耕不辍,个人博客上发表文章300余篇,每周在微信朋友圈也常常发布散文。谁能想到,这位写小说、散文、科普文章、评论性文章、诗词等的高产作家,竟是在75岁时才跨界开始文学创作,而他在前半生早已功成名就。

“比起院士,现在我更喜欢大家叫我‘才华横溢的闽都才子’!”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卓宝熙笑着说。

75岁开始写小说

卓宝熙1933年出生在福州,如今生活在北京一所养老院里。虽年过九十,但他精神饱满,思维和年轻人一样活跃。因为听力不好,和记者的交流,他基本通过微信。他娴熟掌握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

养老院是他自己选择的,在这里他坚持写文章、练书法,偶尔还唱唱卡拉OK,日子过得多姿多彩。

这些年,卓宝熙在本报《兰花圃》《闽海神州》等栏目发表过许多文章,比如《三坊七巷走出中国三才女》《闽都文化特色》《斗蟋蟀》《谈谈福州人的性格》等,无不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其文笔优美、细腻,故事生动有趣,叫人看了喜欢。

说起文学创作,卓宝熙说自己是“半路出家”。退休后,技术工作逐渐少了,闲不住的他,想涉足文坛。“我朋友中有不少作家、学者,都劝我不要写什么小说,因为许多技术人员写小说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但卓宝熙不信邪,坚持要写,那时他已75岁。他用7年时间写了42万字的处女作《三坊七巷风云》,著名文学家谢冕为该书写序,并给予高度评价。这之后,卓宝熙更是迷上了写作。他又写了自传体纪实文学《难忘那些岁月》。

卓宝熙处女作《三坊七巷风云》。

技术人员能写书,还写得如此好,令许多作家吃惊。在《三坊七巷风云》《难忘那些岁月》首发式上,作家(书法家)陈章汉赠送卓老“一蓑烟雨任平生”墨宝;作家(书法家)王炳根赠上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他的母校福州三中语文特级教师(书法家)王立根也为他泼墨,赠送“跨界泰斗”墨宝。

为什么搞技术的也能创作出这么多的文学作品?按卓宝熙的说法,这得益于少儿时的“玩”。

“我小时候就是个野孩子,在大自然里尽情地玩,玩的时候好动脑筋、敢想敢干。这造就了我日后的思维活跃、不怕吃苦、性格开朗和良好的身体。”卓宝熙说,虽然退休后精力、记忆力不如以前,但勤思好学能力并没减退,“我甚至感觉思维更为活跃了,年龄大了但一点也不影响我的学习。”

70岁开始学计算机,80岁学手机操作,82岁完成第一部小说,85岁开始学书法,卓宝熙用实际行动告诉众人,活到老学到老。

“学计算机和手机时,不管是谁,我都不耻下问。在办公室问年轻人,出差时在火车上也请教过年轻人,在家里问儿子、孙子,有时要反复问几次。有一次大孙子对他奶奶说‘爷爷笨得要命’。”卓宝熙说,“我想,只要学会了,说我笨也无所谓。”

卓宝熙兴趣爱好广泛,除了对文学、诗词、书法、中国近代史、闽都文化感兴趣并有一定造诣外,他还爱唱歌、跳交谊舞、游泳、打乒乓球、听轻音乐、看球类比赛,“我特别爱看NBA、CBA和女排比赛”。

1975年勘测队员在西藏唐古拉山口合影,中间是卓宝熙。

前半生闯禁区筑铁路

虽然卓宝熙更多的是讲文学创作,但难掩其前半生的光芒。他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大师,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1949年8月福州解放,卓宝熙考入福州市立第一中学(现在的福州三中)高中,在班上担任地理科代表。1952年,他考入浙江大学铁路专修科,第二年院系调整合并到同济大学。1954年,他从同济大学毕业分配到大连铁道部第五设计分局勘测队,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铁路遥感地质勘测工作,其中前40年是外业勘测工作。

“我学的是铁路专业,但当时我国缺乏工程地质勘测人员,领导要我转业搞地质勘测工作,我便服从组织安排。”卓宝熙回忆道。40年的外业勘测工作中,他主持和参加过30多个铁路线和重点工程的遥感地质勘测工作。

铁路勘测工作是离不开现场的,那些岁月里,卓宝熙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他到过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茫茫无边的林海雪原、干旱少雨的戈壁荒漠、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鬼斧神工的岩溶地区、气候湿热的东南丘陵等。“这40年几乎天天都在荒山僻岭里转,自然界就是我的大课堂,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但也吃了不少苦。”卓宝熙介绍,勘测队员经常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勘测工作中,他经受住摄氏零下40多度寒冷的考验,经历过40多度高温的煎熬,遇到过高原缺氧,遭受过风沙袭击。在青藏高原,他曾在大雪纷飞的沼泽地里走了一夜,回到住所不省人事;他曾在高原的汽车上熬过一整夜,冻得全身发抖;他曾在陡峭的山坡上爬行数十分钟,下面是浪花翻滚的急流;他曾在四面透风的废弃茅屋里度过严冬,也曾住过鸡窝、牛圈、浓烟弥漫的阁楼;在青藏高原,他经常吃半生不熟的米饭、面条;在戈壁滩勘测,他半年没洗过澡……

“比起这些,那时候最使我们苦恼的是长年累月生活在勘测队,对象都难找。在西北戈壁滩进行兰新线勘测时,流传着一首打油诗:有女不嫁勘测郎,一年到头守空房。”卓宝熙笑着说,即便如此艰苦,大家依然乐观、真挚,“我们这些同志都没有私心,真是从心底里热爱祖国和人民,对祖国无限忠诚。”

就这样,在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卓宝熙主持了成昆、青藏、朔黄等30多条铁路线的工程地质遥感工作,和同事们攻克青藏铁路勘测的重大难题(提出冻土分区方案以及冻土不良地质分布规律,使选线得以顺利进行),成为我国工程地质遥感技术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能让中国铁路穿梭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也是卓宝熙这辈子最大的骄傲。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吾家吾国》栏目专访了卓宝熙,听他讲述勇闯禁区、为国筑路的故事。

出生在福州西湖边

如今,卓宝熙虽然生活在北京,但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家乡福州,他说自己时常在梦中回到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回到那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时光。

“我出生在福州西郊紧靠着西湖的后营村,家大门正对着有着西湖八景之一‘大梦松声’的大梦山,相距不过百余米。”卓宝熙回忆道。

这百余米地盘风景优美,有山、菜地、池塘、竹林、果树,儿时的他在这里光着身在池塘里游泳、放风筝、抓蟋蟀、粘知了、抓萤火虫……在他心里,童年的“野”成就了他,福州成就了他。“福州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童年的每一刻时光,都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美好。”卓宝熙深情地说。

为此,数十年来,卓宝熙始终关心关注着家乡建设和青少年的成长。

卓宝熙曾担任两届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多次参加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论坛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海西经济区港口和通道网建设问题”报告。担任顾问期间,他还向福建省和福州、厦门市的领导和相关部门写了许多书面建议,为城市的建设出谋划策。

他多次给大学生和中学生作报告,勉励大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难忘那些岁月》一书对青少年很有教育意义,他便自掏腰包购买1000册赠送给北京、福州的部分大学和中学,许多学校为此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征文等活动。有学生看完书后,表态以后要从事勘测工作,这让卓宝熙十分感慨:“没想到我的书,竟能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方向。”

“未来的日子,我还将竭尽全力创作。”卓宝熙说,他也将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继续书写有关家乡的小说和散文。如今,他正在创作《沉默的榕城》一书。(记者 陈丹 林舒颖/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钟培培

 

掌上福州

福州日报社

打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47140-1438655.html

上一篇:消失的故居
下一篇:[转载]九旬科学家跨界成“闽都才”
收藏 IP: 117.129.68.*| 热度|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7 0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