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学界颇以钱锺书(1910—1998)、陈寅恪(1890—1969)二位先生相提并论。实则二人,一为文学批评家,尤以研治中国古典诗学见长,一为历史学家,尤以研治中国中古史学见长,学术领域及治学方法各不相同,年纪相差凡二十岁,学术行辈亦自不同。其所以人为联系钱、陈二人者,究其原委,盖因钱氏之学,主于古典诗学(如《谈艺录》《七缀集》)及相关问题(如《管锥编》),陈氏之学,则“以诗证史”,相当内容,涉及古典诗歌及文学(如《元白诗笺证稿》)。两者研究范围,部分有所叠合。然钱氏深受美国“新批评”学派之影响,侧重纯艺术形态之探讨,主张撇开外部环境,从文学作品本身开展批评。《谈艺录》开篇所谓:“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兴衰吻合。”即明此意。而陈氏则深受德国兰克史学之影响,注重历史场景之还原,通过精审细密之考据,从社会环境着眼,解读古代人们之思想行为,即所谓“了解之同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二人虽具师生辈分,实则“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然因一时学术衰落,学风空疏,老师宿儒,几近凋零,学界遂以学贯中西之“大师”为楷模,纠偏补弊,弘扬学统,将此二位本不相涉、甚或有所抵触之学者,刻意连接起来,虽不无勉强意味,要于敦厚学风、脱虚向实,确有引领之功、启迪之效也。至若钱氏之文学创作,陈氏之中古史述,正自北海、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