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yanjiayo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anjiayou

博文

全流程基于最新导则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及图件制作与案例

已有 1156 次阅读 2023-3-13 10:18 |个人分类:生态|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根据最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结合生态环评内容庞杂、综合性强的特点,以既包括陆域、又包括水域的项目为主要案例,对生态环评的具体流程及所需内容进行系统阐述。利用Rstudio、Fragstats等软件分析计算生态环评中所需各种指数,利用ENVI、Maxent等软件分析制作生态环评中所需各种图件。内容包括生态环评的工作程序、生物多样性测定、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测定、生态系统格局及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完整性指数测定、景观指数计算、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计算;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制作、植被类型图的制作、植被覆盖度图的制作、生态系统类型图的制作、物种适宜生境分布图的制作等。内容丰富而全面,学习后可参考进行各种项目的生态环评工作。

专题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框架及流程

以某既包含陆域、又包含水域的项目为主要案例,兼顾其它类型项目,主要内容包括: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思路与要求:工作程序、报告编制技术要求与规范
2、资料收集与初步踏勘:工程技术文件及生态环境基础资料
3、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工程占地规模
4、评价因子和生态保护目标确定:物种、生境、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态敏感区、自然景观等不同受影响对象所对应的评价因子
5、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陆生生态、水生生态、主要生态问题、一、二级评价主要工作内容
6、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不同类型项目评价重点(矿产资源开发项目、水利水电项目、公路铁路管线等线性工程项目、农业林业渔业等建设项目)
7、生态保护对策措施:不同类型项目生态保护措施的共性与差别
8、生态影响评价结论、生态影响评价自查表

专题二、基于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

1、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2、ENVI绘制土地利用现状图
1)影像下载:常用遥感影像数据库
2)图像校正:辐射定标、大气校正
3)影像裁剪:规则、不规则、矢量
4)非监督分类:ISODATA、K-Means
5)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
6)分类后处理:过滤分析、Majority/Minority分析、分类统计
7)图件制作:ENVI Classic制图、自定义制图元素

专题三、生物多样性测定及R语言分析

1、样方实测生物多样性:流程及要求
2、利用R语言分析计算生物多样性:α、β、γ多样性指数计算、物种多度分布模型的构建

专题四、植被类型及植被覆盖度图的编制

1、植被类型分类体系
2、ENVI制作植被类型图:
1)数据预处理: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裁剪。
2)分类方法-决策树分类:定义分类规则、获取阈值(光谱、NDVI等)、构建决策树、执行决策树、分类后处理。
3、ENVI分析植被覆盖度:VFC = (NDVI-NDVIsoil)/ (NDVIveg-NDVIsoil)
4、遥感制图:生成制图模板、自定义制图元素、输出制图结果

专题五、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测定:实测及模型

1、生物量实测:收割法
2、生物量模型构建:单木和林分生物量模型
3、利用R语言构建生物量模型:回归分析、回归诊断、最佳模型选择(逐步回归、全子集回归)
4、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测定: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

专题六、生态系统类型及服务价值评估

1、生态系统类型及空间格局
2、ENVI分析生态系统类型并制图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涵义、类型及评估方法
4、当量因子法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专题七、物种适宜生境分析及分布图的制作

1、MAXENT最大熵模型简介
2、物种分布数据收集
3、环境变量数据收集
4、利用Maxent模型进行物种分布区预测
5、物种适宜生境分布图的制作

专题八、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生物完整性指数

1、生物完整性指数(IBI)涵义
2、生物完整性指数构建步骤
3、IBI候选指标构建与筛选:利用R语言进行相关性分析
4、IBI参数值及健康评价等级确定:利用R语言确定95%分位数

专题九、景观生态学评价及景观指数计算

1、景观及景观生态学简述
2、常用的景观指数及其含义:蔓延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聚集度指数等
3、利用Fragstats软件分析各种景观指数

专题十、生态环境状况综合评价指数

1、层次分析法及其基本步骤
2、指标权重计算方法:利用R语言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权重
3、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EI)构建:
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环境限制指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9141-1380157.html

上一篇:R+VIC模型融合实践技术应用及未来气候变化模型预测
下一篇:双碳目标下基于“遥感+”融合技术在碳储量、碳收支、碳循环等多领域监测与模拟
收藏 IP: 111.225.6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7: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