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林小子的非正经学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ulinxiaozi 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传播自己的学术思考与经验,让更多的科研新人受益,让学术世界变得有温度。

博文

英文论文被拒的常见原因 精选

已有 4714 次阅读 2024-3-20 09:17 |个人分类:学习经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W1.jpg

顺利发表论文对许多追求学术成就的研究生和渴望稳定教职、晋升职称的“青椒”来说都至关重要。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有“Accept”,便会有“Reject”。作为10多种SSCI/SCI期刊的同行评审,审稿过中给过“Accept”建议,也给过“Reject”;作为作者,投稿过程中也同上收到过Editor-in-chief最终给出的两种结果。这次分享的内容是从同行评审和投稿体会双重视角归纳英文论文被拒的常见理由,供参考。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补充,谢谢!

1.学术研究不够规范。规范的研究是可靠研究结论的保障。研究结论体现着发表的潜力与价值。如果学术研究不够规范,同行评审、编辑、主编都会对研究结论持怀疑态度,极大概率会在编辑的初审或第一轮同行评审就给出“Reject”。学术研究规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多看多学习,研究做多了慢慢地就好了。

2.学术写作不够规范。规范的学术写作是国际交流的基础,国际期刊的主编、编辑、同行评审来自全球各个机构,并且都是没有报酬的义务劳动。面对写作不够规范的稿件,在审稿的过程中很难有一个愉悦的心情。遇上能抢救一下的,会提出“Major Revision”建议;否则只能给“Reject”。建议可以通读期刊的投稿指南,有些英文的投稿平台会提供学习资料。

3.Methodology部分有问题。研究设计部分的问题属于硬伤,一旦部分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得会得到“Reject”。关于研究设计,例如:研究对象如果可及性很不好,研究设计时选择访谈法可能比调查法要好。避免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研究设计阶段把好关。关于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如果是调查类的研究,样本代表性、样本规模大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选择性报道样本、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CMB)、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等都需要检验和交代。否则,同行评审会质疑这些问题。解决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相关的问题,一回生二回熟,随着经验的积累,能逐步消除这些问题。

4.“Results”部分有问题。研究结果的展示常见的问题有:介绍了很多过程性的数据导致篇幅很长,漏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检验指标,文字和图表重复表述,研究结果表述逻辑混乱等。建议最好按照研究问题的顺序展示研究结果,图表和文字结合,注意语言的精炼。如果研究结果让人看起来“头大”,或者从“Results”部分要很费力找到“研究问题”的答案,很有可能会给“Reject”,逻辑和表达不清楚会让人怀疑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5.“Discussion”部分有问题。这部分常见的问题是:讨论研究发现时缺少与同类研究,或者不同领域应用同一理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讨论的不够充分,提出的建议不够新颖等。建议可以通过多读目标期刊或者是领域高质量期刊上论文的“Discussion”部分,通过学习和积累,写了几篇论文后自然就有心得体会了。

6.缺少“Implications”部分。如果研究有“理论和实践启示”,建议是需要有这一部分内容的,至于是单独作为一部分,还是一起放到其他小标题里面没有定论。这部分内容,能帮助编辑和同行评审快速地了解这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建议可以通过多读目标期刊或者是领域高质量期刊上论文的“Implications”部分,学习和积累经验。

7. “Literature Review”部分有问题。这部分比较常见的问题有:有些稿件没有这部分,有些稿件只是罗列了一些文献,缺乏系统的梳理等。对于一些原创程度很高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可能没有,但是相关的文献还是有的。记得一次审稿时,发现没有文献综述部分,但是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却引用了许多相关研究的文献,评审肯定会给这部分提修改建议,如果其他地方还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也会建议“Reject”。

8.Abstract,Reference,Conclusion等其他非核心内容部分出现了问题,通常还是会给机会修改。

9.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0069-1426047.html

上一篇:考研分数出来了,是否联系下心仪的导师
下一篇:研究问题导向与同行评审视角的量化研究论文写作体会
收藏 IP: 153.37.164.*| 热度|

11 郑永军 崔锦华 王涛 信忠保 夏辉 王从彦 许培扬 杨正瓴 孙颉 陆仲绩 王成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