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MRshanghai

博文

[转载]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 《材料研究述评》2022年8月刊总览

已有 2040 次阅读 2022-9-28 14:57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文章来源:转载

8月26日,Accounts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述评》2022年8月刊上线。本期包含1篇Viewpoint和8篇Account文章。

正封面文章来自香港理工大学Peng Tao 教授,西北大学吕兴强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周桂江教授,香港理工大学黄维扬教授合作团队,重点介绍了团队近期围绕不对称三杂配环金属化铱 (III) 磷光体所做的工作,包括分子设计策略、化学合成、激发态调谐和结构-性质关系,特别是在有机电致发光中的应用。配体设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取代基功能化工程(SFE);(2) 配体骨架工程(LSE);(3)双金属化工程(DME)。文章提出了这类不对称三杂配环金属化铱磷光化合物有望为新型金属磷光材料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副封面文章之一来自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Sarah Guerin教授,重点介绍了生物分子晶体在低成本、易加工性、环保性、机械强度和标准化电压输出方面的明显优势,有望成为钙钛矿锆钛酸铅(PZT)的绿色替代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 (DFT) 模型对于探索生物分子晶体压电性起源的应用,提出了这一领域的挑战与展望。

副封面文章之二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团队,概述了利用表面和结构工程策略制备工程纳米材料(ENM)。通过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可以直接或远程(通过自由基)操纵ENM与生物分子或细胞之间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以便根据需要进行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文章还讨论了纳米材料/纳米药物在生物环境中相互作用时可能出现的潜在问题,并为纳米材料/纳米药物的合理设计提供了见解。

上海大学陈雨教授、冯炜副研究员联合团队重点介绍了二维MXenes材料在纳米医学和生物材料等生物医学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概括了用于制造具有超薄二维结构和纳米级尺寸的MXenes的主要合成技术,详细阐述了MXenes与其他二维材料的不同之处,展示了其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独特潜力。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制造具有不同尺寸结构的基于MXene的生物材料的策略,以用于从纳米医学到局部治疗和再生的广泛的生物医学应用,并进行了将MXene与其他二维材料或是3D可植入材料集成以实现高级应用的展望。

日本名古屋大学Yukikazu Takeoka教授团队介绍了小组关于光学透明软材料的各类工作。这些材料由具有高机械性能的胶体构件组成。胶体通过各种机制在光学上是透明的,并且在机械上不同于传统的交联网络。作者阐明了形成均匀结构的聚合物网络所需的条件,即这些聚合物是通过活性自由基聚合精确合成的结构单元,该结果将为灵活控制网络结构以构建在未来研究中所需功能的聚合物网络提供重要见解。

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Matthieu Dubarry博士团队总结了近十年来对用于先进的锂电池性能诊断和预测的数字孪生概念进行的讨论和验证,包括模拟析锂、退化的拐点、机理、动力学模拟以及大数据。作者还讨论了该技术未来的三大变革性发展方向:混合和电压衰减、非均匀电极和电池组,以及动态模拟。

美国斯坦福同步辐射光源Yijin Liu博士团队重点展示了集成同步辐射和机器学习技术研究锂离子电池正极的电荷-晶格-形态-动力学方面的最新发现,希望这种新方法能为此类材料的开发提供新的前景。

苏州大学马万里教授团队总结了课题组在过去几年中发表的为提高钙钛矿量子点(PQD)太阳能电池光伏效率和长期稳定性的典型策略,包括PQD的合成、成分、表面化学调控以及器件结构工程,讨论了当前PQD太阳能电池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并指出了PQD太阳电池未来发展的一些方向。

天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州联合学院江东林教授团队通过关注孔形状、孔径和孔壁上排列的原子和单元来仔细研究孔界面的化学,以设计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文章总结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机会,旨在为下一阶段的材料和功能设计提供一条有希望的道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29677-1357217.html

上一篇:[转载]一图了解:有效的纳米酶(人工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下一篇:[转载]AMR Viewpoint┃一文看懂固态锂硫电池的挑战和前景
收藏 IP: 117.81.21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03: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