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学术界如何支持预印本发布模式?| 行业动态

已有 251 次阅读 2024-12-19 15:04 |个人分类:预印本专栏|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汇集了近期预印本及开放获取领域的最新资讯、研究报告及前沿观点,旨在为广大学者朋友们提供及时全面的行业动态,助您紧跟行业前沿。

一、2024年国际开放获取周和中国开放获取周活动相继举行

2024年国际开放获取周于10月21日至27日成功举行,活动继续沿用“社区替换商业化”的主题,深入探讨了推动公众与学术界发展的开放获取策略。

在开放获取周期间,开放获取出版机构MDPI组织了多场活动,围绕开放获取和社区责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其中包括在MDPI新加坡开放获取周论坛上讨论社区替换商业化议题、在巴塞尔可持续出版论坛网络研讨会上探讨开放获取中的人工智能应用,以及在南京的MDPI学者沙龙上聚焦科研诚信与社区责任的议题[1]。

在南京的学者沙龙中,MDPI项目部经理黄磊女士从社区的角度出发,介绍了MDPI在构建学术社区方面的努力。

MDPI提供的学者服务,包括Preprints.org预印本平台、Sciforum会议支持平台和Scilit学术资源数据库等,旨在为学者在各个学术阶段提供支持,并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学术成果的影响力和社区的参与度。

紧接着,2024年中国开放获取周会议于11月18日至20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顺利举行,主题为“开放科学行动 | 共建创新与包容的未来”。

会议期间,与会者聚焦于开放科学的全球趋势、核心议题及未来路径,就推动开放科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多方协同、改革评价体系、优化出版模式等建议,同时呼吁各界共同努力,构建开放、创新、包容的科学生态体系[2]。

此外,会议还评选出17个优秀行动案例,展示了中国在开放科学领域的创新实践。

640.png

图1:2024中国开放获取周会议评选出的17个优秀案例[2] 

图源:GoOA头条公众号

二、学者建议中国科研界应积极倡导包括预印本在内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

2024年8月,张智雄、李婕和邵田这三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机构的学者,发表了题为《以预印本为中心的盖茨基金会2025 OA政策研究及启示》的论文。该论文旨在阐释盖茨基金会政策的时代意义,并为中国推进开放获取(OA)工作提供启示和建议[3]。

文章中建议中国的科研管理和基金组织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包括预印本在内的新型学术交流模式,并鼓励国家资助的研究成果优先在预印本平台发布。

同时,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平台应充分利用预印本的高效开放特性,构建一个集研究预注册、预印本开放交流和预印本开放同行评议等于一体的学术交流体系。

此外,文章还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应积极出台支持预印本学术交流的政策,并与预印本平台及开放同行评议平台合作,提供全周期的学术交流服务,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率。

三、eLife回应Web of Science预警:不追逐影响因子,坚持开放获取

2024年10月,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eLife被Web of Science预警,并被标记为“On Hold”。11月,Web of Science的运营方科睿唯安(Clarivate)宣布将不再为eLife提供影响因子,但该期刊的部分优秀论文仍将继续被Web of Science收录。

科睿唯安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是eLife从去年开始采用了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而这一模式与科睿唯安所认同的同行评审和验证流程不一致。

在这种模式下,所有投稿至eLife的文章都必须先以预印本的形式发布,之后编辑会对文章进行审核以决定是否将其送交同行评审[4]。

对于进入同行评审环节并完成评审的文章,eLife不做出传统的接收或拒稿决定,而是将它们作为“Reviewed Preprint(已审阅的预印本)”直接发布在官方网站上,作者可以根据审稿人及公众的评审建议修订文章,并发布新版本,直至选定常规期刊发表的记录版本(the Version of Record)[5]。

对于科睿唯安的制约举措,eLife回应称,其核心宗旨并非追逐传统的影响因子,而是致力于科研成果的开放获取,推动全球学术交流与合作。未来,eLife将继续致力于保障科学知识的畅通传播,让研究者能够自由分享和探讨研究成果,以此促进科学的发展[6]。

eLife的完整回应可通过以下链接查看:

https://elifesciences.org/inside-elife/c11c6101/the-elife-model-an-update-on-progress-following-changes-in-web-of-science-indexing-status

四、cOAlition S发布评估Plan S影响力的独立研究报告

Plan S是一个由国际研究资助和执行组织联盟cOAlition S支持的开放获取出版计划,其规定自2021年起,联盟中所有公共资助的科研成果必须在合规的开放获取期刊或平台上发表[7]。

2024年10月,cOAlition S发布了一项评估Plan S影响的独立研究。该研究指出,Plan S不仅为全面即时的开放获取探索了新路径,还成功促使政策制定者将开放获取纳入优先考虑事项,并推动了出版社与机构之间的深入对话[8]。自Plan S实施以来,cOAlition S在推动全面开放获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此外,研究报告还强调,预印本作为推动开放获取的重要工具,已赢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积极使用,进而促使研究资助者和出版商将其纳入开放获取政策之中,而建立系统化的预印本同行评审机制则是未来面临的关键挑战[8]。

通过以上的行业资讯不难发现,国内外学术界均认识到了预印本在开放获取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倡导发展包括预印本开放交流、预印本开放评审在内的学术交流新模式

这些新模式的探索,无疑增强了学术交流的便捷性、时效性和互动性,但同时也免不了与传统出版模式之间产生一定的碰撞与摩擦。在此背景下,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有必要进行深入的交流对话,以寻找一个妥善的解决方案。

作为全球领先的预印本平台,Preprints.org也将始终密切关注学术界的最新动态及学者的实际需求,继续秉持开放获取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为全球科研界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预印本服务,助力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

本文首发于“PreprintsOrg 预印本”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sNIVGnwsJXtA1l8GgXSpDQ?token=349765769&lang=zh_CN

参考文献

[1] 开放获取,让知识“触手可及”——MDPI 2024国际开放获取周. Available online: https://mdpi.cn/announcements/1455 (accessed on 28 November 2024).

[2] 共建创新与包容的全球开放科学新未来——来自2024年中国开放获取周的报道. Available online: https://mp.weixin.qq.com/s/nPzwfEnYyM8pImaAxNkwDg (accessed on 30 November 2024).

[3] 张智雄; 李婕; 邵田. 以预印本为中心的盖茨基金会2025 OA政策研究及启示.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4, 1240–1245, https://doi.org/10.11946/cjstp.202408070868

[4] Publishing and Peer Review at eLife. Available online: https://elifesciences.org/about/peer-review (accessed on 29 November 2024).

[5] eLife Editorial Process. Available online: https://elife-rp.msubmit.net/html/elife-rp_author_instructions.html#process (accessed on 29 November 2024).

[6] Limited The eLife Model: An Update on Progress Following Changes in Web of Science Indexing Status. Available online: https://elifesciences.org/inside-elife/c11c6101/the-elife-model-an-update-on-progress-following-changes-in-web-of-science-indexing-status (accessed on 29 November 2024).

[7] cOAlition S Home page. Available online: https://www.coalition-s.org/ (accessed on 29 November 2024).

[8] De Castro, P.; Herb, U.; Rothfritz, L.; Schmal, W.B.; Schöpfel, J. Galvanising the Open Access Community: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Plan S. Zenodo 2024,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3738479

160421bvsbxvst1auy77bt.jpg

尾图1.jpg

尾图2.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465076.html

上一篇:就在明天!MDPI材料学科峰会与您相约东莞!
下一篇:Biomolecules: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慢性疼痛中的作用
收藏 IP: 60.247.81.*| 热度|

1 高友鹤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