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导读
联合国将时尚行业列为所有行业中污染排名位居第二的行业,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和废水排放总量的20%。为了进一步了解有关快时尚对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来自加拿大约克大学的 Kerrice Bailey 及其研究团队在 Water 期刊发表了文章,对1996年至2021年11月的65篇出版物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研究人员对快时尚和水质的研究兴趣日益增长,近五年发表的文章占据总发表量的74%;作者还对快时尚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评估,分析了时装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回收实践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社会环境责任和可持续发展治理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关键。
研究内容与结果
本文根据 Web of Science (WoS) 搜索确定了分析文献的范围,最终检索到了3315篇文章,其后经过分析整理主题相关性,最终形成了包含65篇文章在内的数据集,以进行最终整理和文献计量分析。
· 文献计量分析结果
在65篇文章中,48篇 (74%) 文章发表在2016年至2021年间 (如图1所示)。研究结果表明,快时尚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耗水量、碳排放量和能源足迹上。纺织废水中有许多污染源,已有文章针对纺织废水的分析方法展开了研究,其中包含了多种水足迹,如水碱性化足迹和水富营养化足迹。由于纺织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 NaOH,水碱性化足迹已经被建议作为一种方法来分析纺织废水中的高 pH 值水体。
此外,生命周期评估 (Life Cycle Assessments, LCA) 常常被用来分析纺织工业过程或产品的可持续性或环境影响,也被用于分析消费者行为。废水的循环利用目前也是减少用水量的一种选择,通过回收来减少原始纺织纤维的生产也可以减轻纺织行业的环境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快时尚、环境和水质退化方面的研究存在重要相关性,来自中国的学者更是这一新兴领域的关键参与者。中国是全球快时尚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仅中国每年就产生约25亿吨废水。1996年至2015年,中国纺织业水足迹评估表明,中国的水稀缺足迹和水富营养化足迹有所增加。而欧洲现有研究表明,在这一领域,未来需要充足的规划以减轻快时尚产业带来的危害。
图1. 1996年至2021年11月,每年发表的与快时尚、环境和水质退化相关的文章数量。
· 迈向更加可持续的时尚产业
本文对经营模式、可持续时尚和消费者行为的角度进行了总结分析,讨论了几种可用于迈向更可持续的时尚产业工具,包括循环经济模型、产品服务系统。可持续时尚强调,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必须提高纺织产品的质量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此外,可持续时尚重点关注定制服装的生命周期,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考虑到设计、材料、生产条件及消费者,已有研究表明,欧盟在时尚行业的角度从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从而创造了更加可持续的实践。
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看,快时尚模式导致消费者将服装视为一次性用品。虽然消费者花费更少的支出买到双倍量的衣服,但这种生产需求也产生了大量的纺织废料,对水质也造成了威胁。如果消费者能够选择将服装的使用寿命延长9个月,则可能减少22%的资源浪费,同时节约33%的水量。
研究总结
由于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会促进快时尚消费,因此确定快时尚生产前后造成的环境影响非常重要。本文发现,随着文献中关于快时尚和水质的论文数量逐渐增长,这一新的领域正在弥合快时尚和纺织行业与环境之间的差距。本文在已有文献中总结出了主要的新兴短语,包括“可持续性”、“纺织工业”和“水足迹”,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水足迹评估、资源回收的工作和方法,以便实现更可持续的时尚产业。作者建议消费者重新审视自我消费习惯,这将会对供应商产生影响,并有助于实现更可持续的生产流程,从而严格执行排放和固废处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原文出自 Water 期刊
Bailey, K.; Basu, A.; Sharma, 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ast Fashion on Water Qu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Water 2022, 14, 1073.
Water 期刊介绍
主编:Jean-Luc PROBST, University of Toulouse, France
期刊涵盖所有水资源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全球和区域水循环的可持续管理,水资源及其与粮食、能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人类健康的互联。期刊鼓励领域内研究人员发表实验、理论、建模和大数据等相关研究成果。
2021 Impact Factor:3.530
2021 CiteScore:4.8
Time to First Decision:17.8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42 Days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1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