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PI开放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pi https://www.mdpi.com/

博文

Polymers:复旦大学倪秀元教授研究团队——一种用于增强聚 (己二酰间苯二甲胺) 结晶和阻燃性的高效复合改性剂

已有 2668 次阅读 2023-1-16 16:25 |个人分类:学术软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文章导读

聚 (己二酰间苯二甲胺)(M-xylylene Adipamide, MXD6) 具有良好的阻气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但自然界中这种树脂的结晶率很低。为克服这一障碍,复旦大学倪秀元教授研究团队通过将合成的 DOPO 衍生物 (Derivative, DT) 和 P22 相结合,制备了一种全新高效的 MXD6 改性剂,并将其研究成果发表于 Polymers 期刊。


研究结果表明,二元改性剂的使用对 MXD6 的结晶存在明显影响。当 11.0 wt.% DT 与 0.1 wt.% P22 (DT/P22) 一起加入时,MXD6 的结晶温度会升高 19.7 °C,MXD6 的结晶度也会显著提高 60%。同时,该改性剂通过将有限氧指数 (Limited Oxygen Index, LOI) 从 26.4% 提高到 33.4%,表现出对 MXD6 明显的膨胀阻燃性。锥形量热仪测试 (Cone Calorimeter Test, CCT) 结果表明,这种改性剂的使用,使得 MXD6 的峰值放热率 (Peak Heat Release Rate, PHRR)、总放热 (Total Heat Release, THR) 和平均有效放热 (Average Effective Heat Release, av-EHC) 受到明显抑制。此外,本文还详细分析了该改性剂对 MXD6 的晶体结构、力学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研究过程与结果

MXD6 改性剂的配方如表 1 所示。纯 MXD6 和改性 MXD6 的非等热结晶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1. MXD6 改性剂的配方。

1.png

表 2. 纯 MXD6 和改性 MXD6 的非等热结晶结果。

2.png

图 1a 比较了纯 MXD6 和改性 MXD6 材料在 10 °C 低冷速率下的非等温结晶 DSC 曲线;图 1b 显示了 40 °C 下的差示扫描量热法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曲线;图 1c、d 显示了纯 MXD6 和改性 MXD6 在 10 °C/min 加热速率下的第二次加热 DSC 曲线。纯 MXD6 及改性 MXD6 第二次加热过程的 DSC 结果如表 3 所示。

3.png

图 1. 纯净和改性的 MXD 6的 DSC 曲线:(a) 第一次冷却 (10 °C/min) 曲线;(b) 第二次冷却 (40 °C/min) 曲线和 (c, d) 第二加热 (10 °C/min) 曲线。


表 3. 纯 MXD6 及改性 MXD6 第二次加热过程的 DSC 结果。

4.png

图 2 显示了纯 MXD6 和改性 MXD6 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对结晶度与时间。图 3 分别显示了样品达到设定温度后 5 分钟和 10 分钟后拍摄的偏光显微镜照片。如图所示,纯 MXD6 倾向于形成具有马耳他十字图案的球形晶体。至于 MXD6/P22 和 MXD6/DT/P22,它们倾向于形成大纵横比的“棒”形新晶体。这一现象表明,使用 DT/P22 复合改性剂可以改变 MXD6 的晶体形态。

5.png

图 2. 纯 MXD6 和改性 MXD6 在不同冷却速率下的相对结晶度与时间:(a) 10 °C/min 和 (b) 40 °C/min。

6.png

图 3. (a1, a2) MXD6;(b1, b2) MXD6/P22;(c1, c2) MXD6/DT/P22 分别在达到 216、220 和 213 ℃ 温度条件下,5 分钟和 10 分钟后等温结晶的 POM 照片。


图 4 显示了剩余材料条的数字图像在极限氧指数 LOI 测试之后的结果。据测量,纯 MXD6 的 LOI 值为 26.4%,低于阻燃材料规定的水平 (>28%)。此外,纯 MXD6 在燃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熔体滴落,如图 4a 所示。当将 11.0 wt.% DT 和 0.1 wt.% P22 (DT/P22) 添加到 MXD6 中时,该改性 MXD6 的 LOI 值为 33.4%,这意味其拥有优异的阻燃性。同时,如图 4b 所示,原始熔滴在改性后的 MXD6 中几乎完全被抑制。

7.png

图 4. LOI 测试后的数字图像:(a) MXD6;(b) MXD6/DT/P22。


图 5 显示了 50 kW/m热通量下的 CCT 曲线。表 4 列出了所获得的热释放率 (HRR) 值、总热释放量 (THR) 和点燃时间 (TTI)。据观察,纯 MXD6 的 PHRR 为 507.2 kW/m2,改性后的 MXD6 的 PHRR 为 333.8 kW/m2,比纯 MXD6 低 34.2%。此外,与纯 MXD6 相比,改性后的 MXD6 的 THR 降低了 21.2%。

8.png

图 5. (a) HRR 和 (b) CCT 测试期间纯 MXD6 和 MXD6//DT//P22 的 THR 曲线。


表 4. 纯 MXD6 及改性 MXD6 的热释放率、总热释放量和点燃时间。

9.png

图 6 显示了燃烧过程中一氧化碳 (CO)、二氧化碳 (CO2) 的释放量、总烟气释放量和质量损失曲线。表 5 给出了相应的数据参数。

10.png

图 6. 在纯 MXD6 和 MXD6/DT/P22 的 CCT 测试中的 (a) CO 释放速率;(b) CO2 释放速率;(c) 总烟气释放速率和 (d) 质量损失曲线。


表 5. 纯 MXD6 和 MXD6/DT/P22 燃烧过程中的参数。

11.png

图 7 显示了 CCT 残留焦炭的数字和 FESEM 图像。整齐的 MXD6 炭化层外表面存在大量裂纹和孔洞 (图 7b);改性后的 MXD6 表现出更紧凑和连贯的碳层 (图 7e)。

12.png

图 7. CCT 残留炭的数字和 FESEM 图像:(a~c) 纯 MXD6 和 (d~f) MXD6/DT/P22。


图 8 显示了 250 °C 下样品的复数粘度 (η*)、储能模量 (G') 和损耗模量 (G'') 与角频率的函数关系。当添加 DT/P22 复合材料时,MXD6 具有较低的复数粘度,与纯 MXD6 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剪切稀化”行为 (图 8a)。如图 8b 所示,所有样本的 G'' 都大于它们各自的 G。在低频区域 (ω<10 rad/s),MXD6/DT/P22 的 G' 高于纯 MXD6,但在较高频率 (ω>10 rad/s) 下明显低于纯 MXD6。如表 6 所示,DT/P22 MXD6 显示出良好的整体机械性能。特别是添加 DT/P22 复合改性剂后,MXD6 的弹性模量显著增强,这归因于 DT 和 P22 的联合作用。

13.png

图 8. (a) 复数粘度 (η*);(b) 储能模量 (G') 和损耗模量 (G'') 与纯 MXD6 和改性 MXD6 在 250 °C 时的频率关系。


表 6. 纯 MXD6 和改性 MXD6 的机械性能。

14.png

研究结论

// 本文成功地制备了一种新型高效的复合改性剂来改性聚 (己二酰间苯二甲胺)(MXD6),该改性剂兼具结晶性和阻燃性。

// DOPO 衍生物 (DT) 与 P22 结合的改性剂对 MXD6 的结晶性、阻燃性和加工性能存在明显的影响。

// 使用改性剂后,MXD6 的晶体倾向于从球形晶体转变为“棒”结构。

// DT 的共存提高了 MXD6 的结晶度,该改性剂对 MXD6 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


原文出自 Polymers 期刊

Zhao, Z.; Tan, Y.; Guo, S.; Ni, X. An Efficient Composite Modifier Prepared for Enhancing the Crystallization and Flame-Retardancy of Poly(m-xylylene adipamide). Polymers 202214, 3626.


Polymers 期刊介绍

主编:

Alexander Böker, University of Potsdam, Germany

期刊主题涉及聚合物化学、聚合物分析与表征、高分子物理与理论、聚合物加工、聚合物应用、生物大分子、生物基和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循环和绿色聚合物科学、聚合物胶体、聚合物膜和聚合物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

2021 Impact Factor:4.967

2021 CiteScore:4.4

Time to First Decision:13 Days

Time to Publication:31 Days

科学网banner (1).jpg

Picture15.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16770-1372207.html

上一篇:Nutrients:经常锻炼改善个人收入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
下一篇:Water:快时尚对水质的环境影响
收藏 IP: 61.242.144.*|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9 1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