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瞧了半月渐明白,原来李时珍道听途说、目不识蒿:青黄不接李之过

已有 5830 次阅读 2015-11-1 20:55 |个人分类:社会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青蒿素国际得奖了,李时珍有些失落了

       屠呦呦先生获奖之后,不少似我等外行,在高兴之余,也被“青蒿不含青蒿素”之类新科普搞迷糊了。

       看到有文章将“凡人不识青蒿面,青蒿黄蒿混一谈”的原因归罪于李时珍。我不知道,将青蒿、黄花蒿之间关系扑朔迷离的板子打在李时珍的身上是否合适。怪不得有关报道中只提葛洪《肘后方》,视《本草纲目》如无物呢。

       看来,青蒿素得奖的同时,“李时珍犯的一个历史性错误也有望得到与时俱进的纠正”(注:双引号系本人自加)。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青蒿、黄花蒿”定名与划分虽然曾经误导了科研的进程。不过,他一时出错不可怕,好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前辈医圣葛洪《肘后方》早就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文章指称李时珍目不识蒿。本人对于中草药与植物分类学也是十足的外行,个人有些疑心,李时珍代“青蒿素”一词受过。欢迎有知者补充。

       我有时想,如果上世纪70年代,将黄花蒿的提纯物定名为“黄花蒿素或黄花素”(南方曾以此进行命名),李时珍也许既不会陷入今人的是非之地了,也不会遭受目不识蒿的指责了。

       胡世林先生与屠呦呦先生在各自的文章与书籍中都盼望中华植物学界改变态度、放弃现在“植物青蒿”名下的植物种,|“认祖归宗”,独尊“中药青蒿”的地位,并且将“植物青蒿’一词纳入中药青蒿大帐之中,实现中药青蒿与植物青蒿一统江湖的和谐局面。孰是孰非,外行很难清楚,本人很希望见到植物学界的反映。网搜发现一位植物分类学博士的网页,现推荐他的两篇网文如下:1.《【2015诺贝尔奖】青蒿素、青蒿、黄花蒿,究竟什么关系?》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01/?f=w);2.《月神眷顾的“蒿”家族——青蒿和它的亲戚们》(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33/)。

      下面转贴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1期的论文《青篙的本草考证》(胡世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局部(文中用一些委婉的证据暗示,李时珍没有见过真正的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如:“李时珍长期生活、行医、著述的湖北薪春, 没有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分布。其它地方亦呈星散分布, 不常见, 资源量少, 极少见到商品, 即使偶见, 也只不过是混淆或误用, 从来就不是正品和主流。”)(陈昌春注:根据http://www.guokr.com/article/440801/?f=w介绍:“植物学上的青蒿在中国仅在东北、华北至华南地区呈零星分布,而且主要生于水边。” ):




附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t0gKJHEHTPAEsSK-TNYJkLGs5M3Cn2OApPwyWtCeFnrHfQYj-BXCrQbIJlJ2prHINU_WzUiKZbO2m79hjEqLVojg5BuqR5VdQX_daD4tpIa 

                                                                        青蒿的本草考证 

                                                             胡世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附2:http://view.news.qq.com/a/20110926/000044.htm

青蒿植物中文名的订正

 屠呦呦

2011年09月26日21:33

  引自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9年版《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第二章《中药青蒿的正品及混乱品种的研究》,第一节“青蒿植物中文名的订正”:

  从中药青蒿Artemisia annua L. 中研究开发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后,198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已做了修正,去除此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1977年版等)和Artemisia a piacea hance同为中药青蒿入药之误。但是1985年版至2005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又一直称中药青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特别是2002年版《新编中药志》,还据此把原1988年版《中药志》中中药青蒿一文所定的原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 再改成为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 ,称为保持与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药典》)相一致,又称别名为“药用青蒿”。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做一考证,并将中药青蒿订正为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 。

  据《新编中药志》青蒿项下称:现植物界均分别将Artemisia a piacea hance及Artemisia annua L. 两植物的中名分别冠以青蒿及黄花蒿。现就从植物界权威Iinnaeus及Hance首订学名来探讨中药青蒿的混名由来。

  Iinnaeus于1753年首订Artemisia annua linn,Hance等则在1852年首订Artemisia a piacea hance,当时均未与中文名有任何关联。1856年日本人饭沼慾斋撰《草本图说》,首次将青蒿植物学名定为Artemisia a piacea hance,黄花蒿定植物学名为A.annua L.。1884-1915年日本松村任三编《改正增补植物名汇》时予以引用。此后牧野富太郎《植物图鉴》、1911年Stuart《Chinese Materia Medica(Vegetable Kingdom)》等相继引用。1918年国人孔庆莱《植物学大辞典》沿用。至日本著作《头注国译本草纲目》则将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中药逐一加注植物学名,定中药青蒿植物学名为Artemisia a piacea hance,而将中药黄花蒿植物学名定为A.annua L.。由此转相引用,形成中药名、植物学名张冠李戴的混乱情况。而未注意到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中同时列有“青蒿”及“黄花蒿”两药,是性味、主治完全不同的两种药,特别在“黄花蒿”下注(“纲目”当是李时珍本人的发现),“气味”辛、苦、凉,无毒,“主治”为“小儿风寒惊热”。而“青蒿”则“气味”为苦、寒,注明是与传统的《神农本草经》所用一致,特别附方中“治疟疾寒热”项有《肘后备急方》及李时珍本人通过医疗实践证实具“治疟疾寒热”的记载。可见此青蒿即是今具抗疟疾药效的的正品青蒿。所以中药青蒿应为植物青蒿Artemisia annua L. ,日本学者造成的谬误应予纠正。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应据此做更正。至于李时珍发现的主治“小儿惊热”的“黄花蒿”为何物则是另一回事,是根本与正品青蒿不相关的。至于Artemisia a piacea hance,陈重明等早已考证应为邪蒿。胡世林亦提出为青蒿“正名”的建议。

附3: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90e5cf0102xy3u.html 

                                                        屠呦呦为何不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诺贝尔奖授予屠呦呦,国人兴奋,这个奖的确该授予中国人,屠呦呦团队利用乙醚提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功绩不可否认.不过,她的表现有问题.对此不应敷衍.既然是世界科学大奖,那么获奖人就应该最讲科学精神:这就是实事求是.但屠呦呦在获拉斯克大奖的英文介绍(注2)中,未能实事求( 授予她诺贝尔奖与她2011年获拉斯克奖有关)提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是她的重大错误.屠呦呦虽然提到传统中医药,但她只提东晋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这让人们产生诸多疑问:

     第一,虽然葛洪比李时珍更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但葛洪的< 肘后备急方>远不如李时珍 < 本草纲目>著名,葛洪也不能算是中国史上名医.第二, 李时珍在 < 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青蒿能治疟疾,且说明青蒿无毒.而葛洪没有.第三,在 < 本草纲目>现代版注1的注释提到屠呦呦1981年学报对青蒿的应用,证明屠呦呦读过 < 本草纲目>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内容.第四, 李时珍重点提到青蒿能够治疗疟疾,并且详细列举了几个药方,无疑为屠呦呦明确指明了治疗疟疾的途径.但屠呦呦对此避而不谈.李时珍介绍蒿类时,对青蒿用了95行字,黄华蒿用了9行字,白蒿用了50行,角蒿用了16行,马先蒿用了27行,廩蒿用了12行,牡蒿用了16行字.其间,李时珍清晰地说明:蒿类中只有青蒿与牡蒿能治疗疟疾,其它不能.李时珍只用16行字介绍牡蒿,因此李时珍明确了只有青蒿能有效治疗疟疾,这比屠呦呦早500年!因此,屠呦呦介绍中注2称辛苦地从2000种中药方中找到治疗疟疾的青蒿的说法是不实的.北大饶毅教授说:屠呦呦先发明了”面粉”,其他人后发明的麻花,馒头….这显然是错的.李时珍发现”面粉”比屠呦呦早500年.

     关于屠呦呦说的东晋的葛洪,李时珍在 < 本草纲目>里,并未提及此人.而李在提其他药方时,都具体点出人名,比如保昇,弘景,时珍,禹锡…等等,这证明在李时珍看来,葛洪并非名医.

       如果外国学者看了屠呦呦的介绍,定会得出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结论,但显然这是错的.

       李时珍( 1518-1593,湖北人)的 < 本草纲目>是中国历史上一部最伟大的医学巨著,曾被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李时珍介绍青蒿治疟疾时,具体详细介绍了很多药方,摘录如下:

     ......

附4:http://www.wenxue360.com/BCGM/archives/1993.html (《本草纲目》中的草蒿)

                                             草蒿(《本经》下品)

  【释名】草蒿(《本经》)、方溃(《本经》)、(音牵去声)、蒿(《蜀本》)、香蒿(《衍义》)。

  保升曰︰草蒿,江东人呼为蒿,为其气臭似也。北人呼为青蒿。《尔雅》云︰蒿,也。孙炎注云︰荆楚之间,谓蒿为。郭璞注云︰今人呼青蒿香中炙啖者为,是也。

  时珍曰︰《晏子》云︰蒿,草之高者也。按《尔雅》诸蒿,独得单称为蒿,岂以诸蒿叶背皆白,而此蒿独青,异于诸蒿故耶?

  【集解】《别录》曰︰青蒿生华阴川泽。

  弘景曰︰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

  保升曰︰嫩时醋淹为菹,自然香。叶似茵陈蒿而背不白,高四尺许。四月、五月采,日干入药。《诗》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即此蒿也。

  颂曰︰青蒿春生苗,叶极细,可食。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子,如粟米大,八、九月采子,阴干。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宗奭曰︰青蒿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根赤叶香。沈括《梦溪笔谈》云︰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本草谓之青蒿,亦有所别也。陕西银绥之间,蒿丛中时有一两窠,迥然青色者,土人谓之香蒿。茎叶与常蒿一同,但常蒿色淡青,此蒿深青,如松桧之色。至深秋余蒿并黄,此蒿犹青,其气芬芳。恐古人所用,以深青者为胜。不然,诸蒿何尝不青?

  时珍曰︰青蒿,二月生苗,茎粗如指而肥软,茎叶色并深青。其叶微似茵陈,而面背俱青。其根白硬。七八月开细黄花颇香。结实大如麻子,中有细子。

  【修治】曰︰凡使,惟中为妙,到膝即仰,到腰即俯。使子勿使叶,使根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采得叶,用七岁儿七个溺,浸七日七夜,漉出晒干。

  叶、茎、根、子

  【气味】苦,寒,无毒。

  时珍曰︰伏硫黄。

  【主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治留热在骨节间,明目(《本经》)。鬼气尸疰伏连,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汁服。亦曝干为末,小便入酒和服(藏器)。补中益气,轻身补劳,驻颜色,长毛发,令黑不老,兼去蒜发,杀风毒。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贴之(大明)。治疟疾寒热(时珍)。生捣敷金疮,止血止疼良(苏恭)。烧灰隔纸淋汁,和锻石煎,治恶疮息肉瘢(孟诜)。

  【发明】颂曰︰青蒿治骨蒸热劳为最,古方单用之。

  时珍曰︰青蒿得春木少阳之气最早,故所主之证,皆少阳、厥阴血分之病也。按《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于门庭内,可辟邪气。阴干为末,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观此,则青蒿之治鬼疰伏尸,盖亦有所伏也。

  【附方】旧四,新十四。

  男妇劳瘦︰青蒿细锉,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取二升半。去滓入器中煎成膏,丸如梧子大。每空心及卧时,温酒吞下二十丸。(《斗门方》)

  虚劳寒热,肢体倦疼,不拘男妇︰八、九月青蒿成实时采之,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日,晒干为末。每服二钱,乌梅一个,煎汤服。(《灵苑方》)

  骨蒸鬼气︰童子小便五大斗(澄清),青蒿五斗(八、九月拣带子者最好,细锉)。相和,纳大釜中,以猛火煎取三大斗,去滓,溉釜令净,再以微火煎可二大斗,入猪胆一枚,同煎一大斗半,去火待冷,以瓷器盛之。每欲服时,取甘草二、三两,炙熟为末,以煎和捣千杵为丸。空腹粥饮下二十丸,渐增至三十丸止。(崔元亮《海上方》)

  骨蒸烦热︰青蒿一握,猪胆汁一枚,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炒)。以童子小便一大盏,煎五分,空心温服。(《十便良方》)

  虚劳盗汗,烦热口干︰用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门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丸如梧子大,每食后米饮服二十丸,名青蒿丸。(《圣方总录》)

  疟疾寒热︰《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仁存方》︰用五月五日天未明时采青蒿(阴干)四两,桂心一两。为末。未发前,酒服二钱。《经验方》︰用端午日采青蒿叶(阴干),桂心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先寒用热酒;先热用冷酒,发日五更服之。切忌发物。温疟痰甚,但热不寒︰用青蒿二两(童子小便浸焙),黄丹半两,为末。每服二钱,白汤调下。(《仁存方》)

  赤白痢下︰五月五日采青蒿、艾叶等分,同豆豉捣作饼,日干,名蒿豉丹。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圣济总录》)

  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极验。(《卫生易简方》)

  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粪前冷水,粪后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金疮扑损︰《肘后方》︰用青蒿捣封之,血止则愈。一方︰用青蒿、麻叶、锻石等分,五月五日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济急方》)

  毒蜂螫人︰嚼青蒿封之即安。(《肘后方》)

  耳出浓汁︰青蒿末,绵裹纳耳中。(《圣惠方》)

  鼻中息肉︰青蒿灰、锻石等分,淋汁熬膏点之。(《圣济总录》)

  子

  【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明目开胃,炒用。治劳瘦,壮健人小便浸用之。治恶疮疥癣风疹,煎水洗之(大明)。治鬼气,为末酒服方寸匕(孟诜)。功同叶(时珍)。

  【附方】新一。

  积热眼涩︰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采青蒿花或子,阴干为末,每井华水空心服二钱。久服明目,可夜看书,名青蒿散。(《十便良方》)

  节间虫︰见虫部。

附5:http://www.wenxue360.com/BCGM/archives/1994.html (《本草纲目》中的黄花蒿)

(《纲目》)

  【释名】臭蒿

  【集解】大明曰︰臭蒿一名草蒿。

  时珍曰︰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人家采以罨酱黄酒曲者是也。

  叶

  【气味】辛、苦,凉,无毒。

  【主治】小儿风寒惊热(时珍)。

  子

  【气味】辛,凉,无毒。

  【主治】治劳,下气开胃,止盗汗及邪气鬼毒(大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932633.html

上一篇:青蒿素出自青蒿还是黄花蒿?青蒿不含青蒿素 ?青蒿、黄蒿是一家?
下一篇:《本草纲目》以后,中华药铺一直以“黄花蒿”作为“青蒿”出售?
收藏 IP: 112.80.148.*| 热度|

1 吴融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0: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