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放牧”一词被妖魔化了?——退耕还草、退耕还水还需加大力度

已有 3611 次阅读 2013-8-21 17:20 |个人分类:水利水资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力度

   就我个人的专业而言,我对于退耕还水充满期望。虽然在部分城市水源地带与防洪、滞洪区存在局部的退耕还水,但总体而言,对于当下的中国,这近于一种奢望。今天读到任继周院士的“退耕还林勿忘‘退耕还草’”,心有所感,同时想到“退耕还水”也是值得呼吁的一件事。


附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1488.shtm

任继周院士:退耕还林勿忘“退耕还草”


任继周
 
■本报记者 刘晓倩
 
“近年来,‘三农’、‘三牧’问题的联袂登场,是草业和农业面临的重大危机。我呼吁扭转观念,打破‘以粮为纲’的思维模式,发展新型草地农业。”近日,在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和《草业科学》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任继周再次畅谈了草地农业的重要性。
 
数十年来,任继周“退耕还草”的设想,几经周折,终于逐步变成现实。
 
上世纪80年代,任继周在国内建立了首批5个草地农业试验站。2013年,贵州省拿出1.6亿元种草养牛养羊,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实现人工种草和改良天然草场300万亩,实现畜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我很高兴,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草地农业在局部地区初步实现,但我的梦想是能看到草地农业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任继周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
 
发展草地农业是任继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观点,但是传统的“以粮为纲”的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草地农业一直被遏制。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草地农业以及我国天然草原的状况如何?面对这样的询问,任继周眉头紧锁,摇了摇手说:“几十年来,我亲眼看着我们的草原一天天衰败下去,跌到历史的低谷。草地资源在耕地农业的重压之下不堪重负。直到今天,90%的草原仍然没有脱离退化的轨迹。”
 
“你知道现在的牛羊吃什么?吃粮食!这太可怕了!”任继周感叹,我国目前年粮食产量6亿吨,2亿吨即可满足人们吃饭需要,而家畜饲料却要依靠进口,过去5年来仅玉米进口数量就翻了104倍。30年来,人的食物结构变了,口粮需求下降,畜产品需求上升,饲料需求量也相应大增。土地的负担太重了,不得不依靠化肥农药。结果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农产品残毒等问题严重,农业系统到了危险的边缘。
 
面对这种病入膏肓的耕地农业发展模式,任继周开出的药方是“发展草地农业”。“国家一直说要‘退耕还林’,我看在有些地区‘退耕还草’效果更好,收益更快。”
 
发展草地农业,有一个重要的手段——放牧。但是近年来,“放牧”一词被妖魔化了,人们把草原生态恶化、牧区贫困、文化落后等都归罪于放牧,甚至有些地方政府规定了全区“禁牧”的时间。
 
任继周表示,放牧是国内外普遍运用的草地管理基本手段,可以维持草地的生态健康和生产稳定。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放牧的现代化转型,使现代化放牧与现代化农业结合,目前这种现代化混合农业盛行于北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
 
任继周还表示,草田轮作是现代化混合农业的重要特征。在我国,经过试验的草—粮轮作、草—果轮作、草—烟轮作等土地利用系统,都可以建成大量的栽培草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这些栽培草地上割草或轮牧的经济成效显著。不但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总产量增加,也可以使草地畜牧业蓬勃发展。因此,利用中低产田、季节性撂荒以及采取草田轮作、间作等技术,“退耕还草”、发展草地农业在我国农耕地带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中国科学报》 (2013-08-21 第1版 要闻)


附2:《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2005年

                                                        实施退耕还水政策的经济理论分析

                  杜梅  马中  
【摘要】:为了缓和水资源供求矛盾,缓解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的增加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产品严重供给不足之间的供求矛盾,在水资源短缺、农业耗水量大、生态环境脆弱等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地区,国家应实施停耕增水、退耕还水政策。退耕还水的机会成本(种粮食的收益)低于农民种粮的机会成本(退耕还水的收益)。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国家实施退耕还水带来的效益应高于农民种粮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实施退耕还水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确保国家水安全的重要举措。退耕还水后节约的水资源量,可用于低耗水、附加值高的产业,一方面可以减少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调水和节水的大量支出,同时可以减少或避免调水工程造成的新一轮生态环境影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718662.html

上一篇:河流收容与河流治安——人权、物权、河权与河流护理杂谈
下一篇:气候系统的随机动力学暇想—由《生物系统的随机动力学》想到的
收藏 IP: 112.80.92.*| 热度|

4 赵建民 马欢 白图格吉扎布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