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粉过敏、药物过敏,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物质,但人们都明白,主体是人不言而喻的“人”,花粉、药物是客体。正如家里来了客人,小孩往往有所谓“人来疯”行为。这样的家庭往往管束甚严,一旦有客人来,做家长的被迫给客人一个面子,孩子得以放松一下自己。
医学上通常将引起过敏的物质称作“过敏源”。我为对丈工整起见,将“过敏源”重新命名为“敏感源体”,以与“敏感受体”对应。
近来,因为发现地球也有软肋,灾害脆弱性、环境脆弱性、环球敏感性一路术语纷纷登场。
将人的过敏表现推广到环境等其它情形时,主、客体的关系往往模糊起来,使人不易分辨。比如,敏感度分析目前已很流行,但有些学生并不能明确地区分“源体”与“受体”。可以称此类学生对于“环境敏感性”并不过敏。
对于环境脆弱性,我已另文专门讨论过“灾害脆弱性”。“脆弱性”与“敏感性”的语法形式其实是一样的,在脆弱性的“主体、客体”,或“源体、受体”上,在社会认知与学术论文中仍然存在模糊或混淆现象。
“灾害脆弱性”的中文字面含义非常勉强,因为脆弱的不是灾害,而是人类或其他生命等。以英文而论,Vulnerability to disaster似乎并无太多的歧义。
“环境敏感性”及用于表述程度的“环境敏感度”的字面含义也很含糊与勉强。当然,可能也无更好的说法。就常理说来,“环境过敏性”比“环境敏感性”更容易被人理解,但是否在学术上严谨似乎还是个问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592034.html
上一篇:
灾害脆弱性、灾害易损性杂谈—灾害昨就脆弱啦?易损者究竟何物?下一篇:
不平衡的“辐射平衡”——气象学中的“辐射平衡”是错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