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Critical thinking多译为“批判思维、审辩式思维”等,译为“审辨(式)思维” 似更佳

已有 5997 次阅读 2023-2-5 22:46 |个人分类:人文与哲学思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Critical thinking多译为“批判思维、审辩式思维”等,译为“审辨(式)思维” 似更佳

——“辨别、辨析”或许比“辩论”更加审慎

——“辩”的对象多指人,“辨”似多指物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辩(论)问题“”还是“辨(析)问题“?

 陈昌春

  浏览到2022年3月23日《山东师大报》《审慎思维对高校学生能力拓展的助益作用 ——兼论“Critical thinking”译法》(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A3Njk3NQ==&mid=2651861525&idx=1&sn=879cd19affb990e2f51f253aaf94239f&chksm=8c8e8655bbf90f4341cdb7b71c7347f106fe4ff1fe4ee97e117233a05ab98da789bbe83c5fdb&scene=27)。据该文介绍:“根据中国知网,自从1981年起,很多学者使用批判思维这个词。中科院著名心理学家吴瑞华先生认为把critical thinking(CT)译成批判思维是一个错误,应该译成评审思维(2021)。有的学者认为,批判思维容易使人误解它是否定性思维(武磊,2019)。事实的确如此。根据2021年对两个高校的209个同学进行的调查,发现7%的同学误认为批判思维就是‘“批判别人‘、‘找茬‘、‘完全否定‘等。为了避免这种误解,越来越多的学者从2013年起使用审辩式思维。但仍然有学者不同意审辩式思维的译法。英语专家文秋芳等人建议使用思辨能力(吴琳,2014)。”

  《审慎思维对高校学生能力拓展的助益作用 ——兼论“Critical thinking”译法》一文,隐含的意思可能是认为“审慎思维”的译法更佳。

     《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薄弱问题的思考与对策》一文称:“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这一术语在西方被广泛使用。我国不少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文秋芳指出该译文歪曲原义,容易引起负面误解,建议译为‘高层次思维’,或曰‘思辨能力’。根据维基百科定义,‘critical thinking’里的‘critical’“”意为‘crucial’(关键的)或者‘highly important’(至关重要的),与‘批评’和‘否定’相去甚远。”

        《Critical Thinking的翻译问题——“批判性思维”还是“思辨能力》一文指出:“Critical Thinking(由于本文讨论的就是CT的翻译问题,所以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文中统-将Critical Thinking处理为CT),在国内通常被译为”批判性思维"或"思辨能力”, 也见“反思性思维”"批评性思维""批判性思考" "思辨性思考”。该文认为:“Critical Thinking(以下简称CT),既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能力,又是一 种极其可贵的精神特质,无论是在社会发展还是学术进步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CT技能与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作为从国外引进的研究课题,CT这一术语的翻译应该成为学术界首要关注的问题,然而,国内对此并无统一名实则国内外学者观点及历史文化因素等证明,CT应该被翻译成“思辨能力”。

  网络文章《大学生英语学习研究,思辨能力的翻译与定义》(http://cms.proudkids.cn/3/4509.html)称:“‘“critical thinking skills”在西方广泛使用。我国不少学者将其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文秋芳指出该译文歪曲了原义。“critical”源于希腊语的两个词根:一个是“kritikos”,意为“有眼力的判断”;另一个是“kritrion”,意为“标准”,其涵义是:“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的思考,最终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文秋芳建议将“critical thinking skills”译为“高层次思维能力”。后来她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讨论这个术语的翻译时,大家赞同她的看法,即译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确有误导成分,但他们不认可“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译法,因为这样的译法容易引发过于宽泛的解释。他们建议译成“思辨能力”。本课题组决定采纳他们的建议,因为思辨能力比高层次思维能力更确切,也更能反映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北伦敦大学校长Brian Roper指出:高等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效推理能力以及论据评价能力。研究报告所用的“思辨能力”涵盖北伦敦大学校长提出的大学生应具有的几种思维能力,与“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相对应。更为确切地说,研究中使用的思辨能力与“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内涵相吻合。美国哲学联合会(1990)认为思辨能力包括6种核心技能(阐释、分析、推论、评价、解释和自我调控)和7个人格特质(寻真性、开放性、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度、好奇心和认知成熟度)。’”

  网名“英语说词解字”的文章()http://www.360doc.com/userhome/77347619称:“‘从词源看,cirtical最初的意思是指“用手筛选”,后引申指“区分、辨别”。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这个词得记住)。最早给出“批判性思维”定义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杜威在《我们如何思考》中称之为“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critical thinking有很多译法:如反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思辨性思维、审辩性思维等。我们现在比较认可“审辩性思维”这个译法。之所以出现好几种翻译,原因有两个:一是critical thinking的定义。二是汉语词的含义。从上述定义definition和词源etymology看,可以知道critical thinking的真实含义是making careful judgement(审慎判断),并没有“批判”的意思,与“反思、思辨”的意思也不完全对等。思辨性思维,这个译法接受度比较高,现在人们找到了更妥当的表达,即审辩性思维。”’”

  看到“Critical thinking”在译法上的分歧,我发表一点想法。“辩论”,一般是与人争辩。辨析、辨别呢,可以仅针对文章及观点进行“对事不对人”的探究。就我个人而言,我未必喜欢与人辩论,但乐意“就事论事”的辨别与辨析。辩论,往往存在你来我往,比如辩论赛什么的。辨析呢,并不需要对方观点的反馈,而是面对现有的文献作出审慎、客观的评判、评审。评审思维、审慎思维、思辨思维,各有道理。评审思维、审慎思维,字面上显得力道不足,相对缺少“辩论、辨析”的深度感、推荐感。批判思维,则显得用力过猛。而我设想的“审辨思维”,既能衔接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又能通过新的词语组合“审辨思维”体现“Critical thinking”的新意。

  字面上,“辩”似给人一种咄咄逼人与挑战之感。“辨”,则显得相对平和、更加内省,有如“人心自有一杆秤”,并不需要是否有“对方辩手”的存在。

  我的观点,与文秋芳老师等建议使用“思辨能力”比较一致。我觉得用我想到的“审辨思维”既能传达出“Critical thinking”的真义、又能在汉语字面上理解大概。针对具体情况时,或可使用“审辨式思考”表述“Critical thinking”。“思考”呢,可以蕴含“查考、考证”的意味。

         网搜看到,一些文章与网页中已经使用了“审辨思维”的表述。不过,目前多见于中小学教研类文章的用语,在涉及高校教育等其他学术论文中相对较少。

       进一步搜索后发现,已有书刊著述持有与本文类似或相同的观点。

  马利红、魏锐等的《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https://www.sohu.com/a/375359025_498166)指出:“‘关于“critical thinking”的翻译,我国学者有不同观点,目前在学术文章和专业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有三种译法:批判性思维(如武宏志,2016)、审辩式思维(如谢小庆,2014;2016)和思辨能力(如文秋芳等,2009)。很多人认为,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并不准确,因此倾向于将其翻译为“审辩式思维”(如谢小庆,2014;2016)。“审辨”二字,来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认为,“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主动的、经过审慎考虑并利用知识、证据来评估和判断其假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及他人思维的分析和评估。因此,“审辨思维”是对“critical thinking”的最形象翻译。在本研究中,我们也采用了“审辨思维”的译法。在外文文献中,凡涉及“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我们均采用“审辨思维技能”的译法;凡涉及“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的,我们采用“审辨思维倾向”的译法;凡涉及“thinking skills”的,我们采用“思维能力”的译法。中文文献中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均与本研究中的审辨思维同义。 ’”

  此外,一本译著名为《思辨与立场》(https://item.jd.com/10058030106579.html):  1.

  2. https://www.sohu.com/a/375359025_498166

注:马利红、魏锐等的《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指出:“‘关于“critical thinking”的翻译,我国学者有不同观点,目前在学术文章和专业书籍中经常看到的有三种译法:批判性思维(如武宏志,2016)、审辩式思维(如谢小庆,2014;2016)和思辨能力(如文秋芳等,2009)。很多人认为,将“critical thinking”翻译为“批判性思维”并不准确,因此倾向于将其翻译为“审辩式思维”(如谢小庆,2014;2016)。“审辨”二字,来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认为,“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主动的、经过审慎考虑并利用知识、证据来评估和判断其假设的过程,包括对自己及他人思维的分析和评估。因此,“审辨思维”是对“critical thinking”的最形象翻译。在本研究中,我们也采用了“审辨思维”的译法。在外文文献中,凡涉及“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我们均采用“审辨思维技能”的译法;凡涉及“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的,我们采用“审辨思维倾向”的译法;凡涉及“thinking skills”的,我们采用“思维能力”的译法。中文文献中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均与本研究中的审辨思维同义。 ’”

附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1%E8%BE%A8/8369123?fr=aladdin

审辨  汉语词汇,拼音shěn biàn,释义是审慎辨别。
出处:
1、汉 蔡邕 《贞定直父碑》:“其接友 [1]  也,审辨真伪,明于知人。”
2、《明史》:岁侵民困,由有司不职,正当加罪,乃为请留。正官既留,则人才进退,何由审辨?是朝觐、考察两大典,皆从此废坏矣。
3、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自天下不官,文书专司於卜祝,取天下之私著,审辨而淘汰之,有不合於法宪,足以乱政者,皆屏除之
4、严复 《救亡决论》:“今夫生人之计虑智识,其开也,必由粗以入精,由显以至奥,层累阶级,脚踏实地,而后能机虑通达,审辨是非。”

附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374991.html

上一篇:鲁迅研究文献涉及“中国矿产全图”时所称的“清国主要矿产分布图”,应不存在
下一篇:马君武先生似无诸多事迹文献中常称的《地质学》著作
收藏 IP: 120.242.56.*| 热度|

8 张学文 杨正瓴 伍光良 孙颉 尤明庆 池德龙 黄河宁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03: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